結構化代碼英文解釋翻譯、結構化代碼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計】 structured code
分詞翻譯:
結構的英語翻譯:
frame; structure; composition;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fabric; mechanism
【計】 frame work
【醫】 constitution; formatio; format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tcxture
化的英語翻譯:
burn up; change; convert; melt; spend; turn
代碼的英語翻譯:
word
【計】 code
【經】 code
專業解析
結構化代碼(Structured Code)是軟件開發中的核心概念,指按照特定規則和邏輯組織程式指令,使其清晰、可讀、可維護且可靠。其核心在于通過控制結構(順序、選擇、循環)和模塊化設計,避免混亂的跳轉(如goto
語句),提升代碼質量。
漢英詞典視角解析:
- 漢語釋義(結構化代碼): 指将程式代碼按特定邏輯結構(順序、分支、循環)組織,并劃分為獨立功能模塊的編碼方式,強調清晰性、可讀性與可維護性。
- 英語對應(Structured Code): Code written using a set of well-defined control structures (sequence, selection, iteration) and modular design principles, avoiding arbitrary jumps (like
goto
), to enhance clarity,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核心特征與價值:
- 控制結構規範化: 嚴格使用順序執行、條件分支(如
if-else
)、循環(如 for
, while
)三種基本結構構建程式邏輯,摒棄隨意跳轉。這使程式流程清晰可預測,顯著降低理解難度和出錯概率。
- 模塊化設計: 将大型程式分解為功能獨立、接口明确的子程式(函數、過程、模塊)。每個模塊聚焦單一任務,通過參數和返回值交互。這提升代碼複用性,簡化測試與調試,并支持團隊協作開發。
- 自頂向下設計: 提倡從整體功能抽象出發,逐步細化分解為更小的子模塊和具體實現步驟。這種方法确保系統架構清晰,各模塊職責分明,便于管理和維護。
- 可讀性與可維護性: 結構清晰的代碼如同良好書寫的文章,邏輯流暢,命名規範,注釋恰當。這不僅方便原作者後期修改,更極大降低他人理解、調試和擴展代碼的成本,是軟件長期演進的基石。
- 可靠性與可驗證性: 有限且規範的控制結構減少了複雜性和潛在錯誤點。模塊化使得單元測試(獨立測試每個模塊)成為可能,更容易驗證代碼正确性,提高最終軟件産品的質量與穩定性。
權威參考:
- 結構化編程理論奠基: 該概念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Edsger W. Dijkstra、C.A.R. Hoare等人提出的“結構化編程”理論,旨在應對當時軟件危機,解決代碼複雜難控的問題。其核心論文如Dijkstra的《GOTO Statement Considered Harmful》深刻影響了編程實踐。
- 經典著作闡述: Steve McConnell 在經典著作《代碼大全》(Code Complete)中詳細論述了結構化設計的價值,強調其通過分解複雜性和規範控制流來管理軟件構建的複雜性,是編寫高質量代碼的基礎原則之一。
- 标準定義: 中國國家标準《GB/T 11457-2006 信息技術 軟件工程術語》将“結構化程式設計”定義為“一種定義良好的軟件設計技術,它采用自頂向下設計方法,并隻使用順序、判定和循環三種基本控制結構進行編碼”。這體現了結構化代碼的核心思想。
- 行業實踐标準: IEEE 在軟件工程标準(如 IEEE Std 610.12-1990)中認可結構化技術是提高軟件可靠性和可維護性的關鍵方法,其原則已被現代編程語言和開發範式(如面向對象編程)吸收和發展。
來源:
- 計算機科學經典文獻(Dijkstra, E.W., 1968. Go To Statement Considered Harmful.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 McConnell, S., 2004. Code Complete: A Practical Handbook of Software Construction, 2nd ed. Microsoft Press.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标準《GB/T 11457-2006 信息技術 軟件工程術語》
- IEEE Computer Society, 1990. IEEE Standard Glossa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rminology (IEEE Std 610.12-1990).
網絡擴展解釋
“結構化代碼”是編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通過清晰的邏輯結構、規範化的組織方式來編寫代碼,以提高可讀性、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其核心特點包括:
- 模塊化設計
- 将代碼拆分為獨立的功能模塊(如函數、類),每個模塊專注于單一職責。例如數據處理、界面交互等模塊分離。
- 通過接口定義模塊間的通信方式,降低耦合度。
- 标準控制結構
- 可讀性規範
- 采用有意義的命名(如calculateTax()而非func1())
- 添加必要注釋說明複雜邏輯
- 統一的代碼縮進與格式(如PEP8規範)
- 錯誤處理機制
優勢體現:
- 維護成本降低50%以上(IBM研究數據)
- 代碼複用率提升30%-60%
- 團隊協作時理解效率提升顯著
結構化代碼是現代軟件工程的基礎,雖源于1968年Dijkstra提出的結構化編程理論,但在當今敏捷開發、DevOps等模式中仍是核心實踐标準。隨着面向對象、函數式編程的發展,其原則已融入更高層次的架構設計中。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安鐮孢菌素半徑規補給柴油發電廠磁帶文件操作單元式邏輯部件點火引線點阻抗多漿膜炎二氧化钯反迫構象反油酸管理經濟學合并免疫法獲假釋者間歇失效潔牙帶繼發性膿腫激勵信號可保證的镧金屬兩性澱粉卵巢輸卵管的路徑訊息孟加拉四鞭唇鞭毛蟲前鼻鏡檢查薩利氏試驗砂結合力雙鍵分配魏耳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