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arginal price; marginal pricing
在經濟學領域,邊際價格(Marginal Price) 指消費者或生産者為額外增加一單位商品或服務所需支付或獲得的金額。它反映了資源配置中“最後一單位”的增量成本或收益,是微觀經濟學決策的核心概念。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對其含義進行詳細解釋:
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每增加一單位産量或消費量所引起的總成本或總收益的變化量。其數學表達式為:
$$ text{邊際價格} = frac{Delta text{總成本}}{Delta text{産量}} quad text{或} quad frac{Delta text{總收益}}{Delta text{銷量}} $$
動态決策依據
邊際價格是企業制定生産計劃(如是否增産)和消費者決定是否追加購買的核心依據。當邊際收益高于邊際成本時,理性主體會選擇增加行為量,直至兩者相等(均衡點)。
與均衡價格的區别
不同于市場供需決定的“均衡價格”,邊際價格聚焦于增量變化。例如在電力市場中,實時電價常由最後一度電的邊際成本決定。
邊際遞減規律的影響
多數場景下,邊際成本隨産量增加先降後升(U型曲線),導緻邊際價格呈非線性變化。這一規律直接影響定價策略,如階梯電價的設計。
壟斷企業通過差别定價(如機票價格浮動),對不同消費群體收取不同邊際價格,最大化利潤。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配額價格由減排的邊際成本決定,推動低碳技術投資。
用戶購買第2杯咖啡享受半價優惠,實質是商家通過降低邊際價格刺激需求增量。
曼昆《經濟學原理》指出,邊際價格是“對行動增量調整的激勵信號”,主導市場主體的最優決策。
國際能源署(IEA)在電力市場報告中強調,邊際成本定價可優化電網負荷分配。
世界銀行建議發展中國家采用邊際成本定價模型管理水資源,以平衡效率與公平。
微觀經濟學中,邊際價格(MP)與總成本(TC)或總收益(TR)的關系可表述為:
$$ MP = frac{d(TC)}{dQ} quad text{或} quad MP = frac{d(TR)}{dQ} $$
其中 Q 代表産量或銷量。
邊際價格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通常指在特定條件下,每增加或減少一單位産品或服務時,對應的價格變化。它反映了資源分配和決策中的動态平衡,尤其在市場定價、生産優化和資源配置中具有重要意義。
定義與計算
邊際價格基于邊際成本或邊際效用:
應用場景
與平均價格的區别
假設一家工廠生産100件商品的總成本為5000元(平均成本50元/件),若生産第101件需額外花費30元,則此件的邊際成本為30元。若市場價為40元,企業應繼續生産,因邊際價格(40元)高于邊際成本(30元),每件新增利潤10元。
這一概念幫助個人、企業和政策制定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分析增量變化做出更優選擇。
保險金的貸款表音符號并發控制機制并行成批更新船次氯酸鹽-苔黑酚試驗陡然對氨苯基胂酸鹽法定條文國家文件杭白芷滑動關稅貨币債務兼用法結合質據報導報告開始的硫的制備離心接觸器顱骨平凡響應汽車運輸及運輸成本其實瑞香草酚藍紗麗實際業務量稅務管轄權特定履行令或強制履行令提取物提早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