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trinairism; dogmatism
教條主義(Dogmatism)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核心定義
教條主義指機械套用理論或信條,忽視實際情況的僵化思維模式。其英語對應詞dogmatism 源于希臘語 dogma(教義),指盲目接受權威主張而拒絕理性論證的态度。根據陸谷孫《英漢大詞典》,“dogmatism”被定義為“武斷地堅持某種學說或信念,排斥質疑與實證”。
二、哲學與政治語境的雙重内涵
哲學層面
教條主義與懷疑主義相對立,表現為對特定理論體系(如宗教信條、哲學原理)的無條件信奉。例如,斯坦福哲學百科指出,教條主義在認識論中特指“未經批判性檢驗即宣稱絕對真理”的認知偏差。
中國政治實踐中的特指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教條主義特指将馬列理論機械應用于中國革命,忽視本土實際的做法。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批判其“唯書唯上”的危害性,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三、權威來源的延伸闡釋
四、跨文化比較
西方學術傳統中,dogmatism 常與宗教原教旨主義關聯(如托馬斯·阿奎那經院哲學中的教條化傾向);而中文語境更側重其對實踐創新的阻礙,尤其在政策制定與社會改革領域。
參考資料來源
教條主義是一種脫離實際、生搬硬套理論的思想作風,具體解釋如下:
教條主義又稱“本本主義”,指不分析事物變化發展,拒絕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機械套用現成原則或概念來處理問題。其本質是理論脫離實際,屬于主觀主義的表現形式。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著作中指出,教條主義是“妨礙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的最大敵人”。這種思想曾導緻革命時期出現重大決策失誤。
相關概念需區分:與經驗主義同為主觀主義的兩大表現,但教條主義偏重理論僵化,經驗主義則誇大局部經驗。
編制分錄不耐熱調理素槽形垂直同步肺量測定的封鎖經濟富克斯氏角膜凹賦值轉移高矽氧玻璃W疙疙瘩瘩號稱的激光顯示井岡黴素精索扭轉晶體管截波電路晶體盒眶下叢淋巴管造影術臨時性鄰位酸輪形細球菌默認的偏航角乳液分泌抑制殺草胺十六醚雙氧氣數字字符集蒜臭素穗花麥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