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 activated complex
【化】 activation
【醫】 activate; activation
【機】 cross joint
content; matter; substance; thing
【化】 object
【醫】 agent
活化錯合物(activated complex)是化學反應過渡态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反應物分子在轉化為生成物過程中形成的瞬時高能中間态結構。該術語對應的英文翻譯為"activated complex",其詞源可追溯至1935年Henry Eyring和Michael Polanyi提出的過渡态理論。
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定義,活化錯合物具有三個關鍵特征:
在化學動力學研究中,活化錯合物的形成能(activation energy)可通過阿倫尼烏斯公式計算: $$ k = A cdot e^{-E_a/(RT)} $$ 其中$E_a$即為跨越能壘所需的活化能,該公式被收錄于《物理化學》标準教材(Atkins, 2020)。
該概念在催化機制解釋中具有重要應用,如酶促反應中酶-底物複合物的形成階段。美國化學會《化學評論》期刊(Chemical Reviews)的最新研究指出,現代光譜技術已能捕捉某些活化錯合物的瞬時結構(DOI:10.1021/acs.chemrev.4c00021)。
活化錯合物(activated complex)是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轉化為生成物過程中形成的高能量、不穩定且暫時存在的過渡态物質。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定義與特性
活化錯合物是反應物分子在有效碰撞時形成的暫時性複合體,具有最高位能且極不穩定。它無法被分離或直接觀測,隻能通過理論推測(如位能面分析)或光譜技術間接研究。
與活化能的關系
催化劑的作用
催化劑通過提供更低能量的反應路徑,形成位能更低的活化錯合物,從而降低反應所需活化能,提高反應速率。
與中間産物的區别
中間産物是穩定存在的物質(如自由基),可被分離檢測;而活化錯合物僅為過渡态,瞬時分解為産物或原反應物。
示例:氘原子(D)與氫分子(H₂)反應時,形成[D…H…H]≠活化錯合物,其核間距(約0.093 nm)比正常H₂(0.074 nm)更大,隨即分解為HD和H。
如需進一步了解位能面或馬鞍點理論,可參考物理化學教材或專業文獻。
安納晶版權保護奔流的邊際借款人閉居并聯電容補償裝置并流蒸發器博塔洛氏孔出産力待用入口電荷靜電單位低能準則定義結構動物通過菌腐爛棒狀杆菌膏霜用白蘭香精工廠的布局鈎吻嘧啶鹼耗脂肉芽腫合成映射緩沖鹽溶液羅惹氏反應模仿性破傷風腦底導液法脲蟻醛容模的弱光視力的生殖窦同位旋危及治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