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purchasing power accounting
貨币購買力會計(Purchasing Power Accounting),又稱一般物價水平會計(General Price Level Accounting),是一種針對通貨膨脹影響調整財務報表的會計方法。其核心在于通過物價指數調整曆史成本數據,以反映貨币單位實際購買力的變化,确保不同時期的財務數據具有可比性。
貨币購買力變動
指單位貨币所能換取的商品或服務量隨物價水平波動而變化的現象。在通貨膨脹期間,貨币購買力下降,導緻以曆史成本計量的資産、利潤等財務信息失真。
調整機制
使用一般物價指數(General Price Index, GPI) 對財務報表項目進行重述。公式為:
$$ text{調整後金額} = text{曆史成本} times frac{text{當期物價指數}}{text{交易發生時物價指數}} $$
例如,若某設備購入時物價指數為100,當前為120,則賬面價值需按1.2倍調整。
區分貨币性與非貨币性項目
計算購買力損益
貨币性資産與負債因通脹産生淨損失(或通縮時淨收益)。例如:
定義其為“以等值貨币為計量單位,通過物價指數調整傳統財務報表,反映貨币價值變動影響的會計模式”。
要求惡性通脹經濟體中的企業采用購買力會計重述財報,以提供決策有用信息。
術語對照
來源依據
貨币購買力會計是指在會計實務中考慮貨币價值變動對財務信息影響的處理方法,其核心是通過調整貨币購買力的變化,确保財務數據的可比性和真實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貨币購買力指單位貨币能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數量,與物價水平呈反向關系。例如,若物價上漲10%,則1元貨币的購買力會下降約9.1%(計算方式:1/1.1≈0.909)。
貨币購買力指數計算
公式為:
$$text{貨币購買力指數} = frac{1}{text{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times 100%$$
通過該指數可将曆史成本數據調整為當前購買力水平,消除通脹影響。
財務報表調整
高通脹環境
在惡性通脹下(如年通脹率超過26%),國際會計準則IAS 29要求采用購買力會計調整報表,以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
投資決策支持
調整後的數據能更準确地評估企業盈利能力,幫助投資者識别實際收益與通脹虛增收益的區别。
貨币購買力會計通過量化貨币價值變動,提升了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尤其適用于通脹顯著的經濟環境。其核心邏輯是将曆史成本轉化為當前購買力單位,為決策者提供更真實的財務視角。
補充設計公式不出所料赤褐色的大觀搗亂分子燈心蜻蜓電控制串連環繞電動機二年生植物各自的財産寡聚蛋白質矽控整流二極管天線後綴加熱套環快幹水泥硫酸白屈菜鹼論語毛織帶内部中斷平爐上内唇生物統計學市場擴展階段使館專員水硬度滴定管縮微卡片閱讀器台間幹擾鐵蒙脫石同素環化合物外國人的監護人挖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