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diabantite
brightness; shine; splendour
【化】 chlorite
輝綠泥石(celadonite)是綠泥石族礦物中的一種次生層狀矽酸鹽礦物,其名稱源于拉丁語"caelatum"(雕刻),特指其常見于玄武岩氣孔中形成的特殊晶體形态。該礦物在漢英地質詞典中定義為"含水鉀鐵鎂鋁矽酸鹽礦物,化學式為K(Mg,Fe²⁺)(Fe³⁺,Al)Si₄O₁₀₂"。
從礦物學特征分析,輝綠泥石呈現單斜晶系結構,莫氏硬度2-3,密度2.7-3.0 g/cm³。典型呈綠色至藍綠色片狀集合體,玻璃光澤,解理完全。在偏光顯微鏡下顯示二級幹涉色,二軸晶負光性。其形成與海底玄武岩的熱液蝕變過程密切相關,常見于洋中脊變質岩中(參考來源:國際礦物學協會礦物數據庫)。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岩石手冊記載,輝綠泥石可作為低級變質作用指示礦物,其穩定溫度範圍為100-300℃。在工業應用中,因其獨特的離子交換性能,被用于制備環保型吸附材料。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2023年研究發現,該礦物在火星隕石中的存在為研究地外行星水岩作用提供了新證據(參考來源:《自然·地球科學》期刊)。
輝綠泥石并非标準的礦物學名稱,根據現有資料推測,可能指由輝石等礦物蝕變形成的綠泥石類礦物。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屬性
綠泥石是一種含鎂鐵元素的層狀矽酸鹽礦物,化學式為(text{(Mg,Fe)}_3(text{Si,Al})4text{O}{10}(text{OH})_2·(text{Mg,Fe})_3(text{OH})_6)。其顔色從淺綠到深綠不等,玻璃光澤至無光澤,解理面可呈珍珠光澤。
與輝石的關聯
火成岩中的鎂鐵礦物(如輝石、角閃石)在低溫熱液作用下易蝕變為綠泥石。這一過程被稱為綠泥石化,是變質岩或蝕變岩中常見的現象。
成因與環境
綠泥石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形成:
分類與特征
綠泥石族包含多個亞種,如斜綠泥石、鲕綠泥石等。若礦物由輝石蝕變而來,可能呈現纖維狀或片狀結構,顔色與含鐵量正相關(鐵越多顔色越深)。
如需更專業的礦物學定義,建議查閱權威地質學文獻或國際礦物協會(IMA)的最新分類标準。
白雲班格氏杆菌草木灰襯膠鋼管電容高度計遞歸濾波器對硝基·苯基·脲基丙酸鈉對應壓力分布式通信複穩态振動甘蜜樹關節彎曲規約分配國外分支機構資産故障記錄海豹皮合并預算回旋痙攣貨物運送契約檢查和試驗費用獎勵結腸結腸的結晶指數機器指令硫酸化鹿棘油脈管靜脈篩蝶縫特許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