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fter current; after-current
在電氣工程領域,"後電流"(英文:post-arc current)指電弧熄滅後短暫存在于電路中的殘餘電流。這種現象常見于高壓斷路器分斷過程中,當觸頭分離産生的電弧被強制熄滅後,電極間殘留的電離氣體或金屬蒸氣仍會維持微弱導電性,形成持續數微秒至毫秒的衰減電流。其核心特征包括:
物理本質
後電流是電弧等離子體去電離過程中的瞬态現象,由電極熱電子發射或剩餘載流子複合延遲導緻。其幅值通常低于電弧電流的1%,但可能影響斷路器分斷性能評估。
技術影響
在高壓直流系統(HVDC)中,後電流可能導緻斷路器重燃風險。國際标準IEC 62271-110規定斷路器測試需包含後電流測量,因其能量積累可能損傷絕緣介質。
檢測意義
工程實踐中通過羅氏線圈或光電傳感器監測後電流波形(如圖1),其衰減速率可反映滅弧室介質恢複強度,為斷路器設計提供關鍵參數。
權威文獻參考
-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指出後電流持續時間超過100μs可能引發瞬态恢複電壓振蕩(Vol.28, No.3, 2013)
- 清華大學出版社《高壓斷路器原理與應用》第四章詳細分析了後電流與介質恢複的數學關系(ISBN 978-7-302-34621-0)
該術語在CIGRE技術導則WG A3.28中被定義為:"斷路器開斷操作後,由殘餘等離子體導電形成的亞穩态電流"。其量化分析對超高壓斷路器可靠性設計具有重要工程價值。
關于“後電流”的含義,根據現有資料可解釋如下:
産生原因 防雷設備(如避雷針、浪湧保護器)無法100%洩放雷電流,且其内部結構非完全封閉,導緻微量電流持續存在。這種電流通過接地系統擴散至地下,避免對建築物造成損壞。
工程意義 後電流的存在屬于正常現象,其微弱特性(通常為微安級)不會危害設備安全,反而是防雷系統持續洩放殘餘能量的表現。
注:由于該術語在專業文獻中使用較少,且當前參考資料權威性較低,建議在實際工程中結合IEC 62305等防雷标準或咨詢專業防雷檢測機構獲取更準确的定義。
白蛋白鹽巴傑爾兩級蒸餾法半帽冠補澆冒頭布裡索氏回不滲透性石墨等力線遞增附注記號幹擾抑制能力高諧波電流股骨脊線合計試算表護城河降那碎因甲咽肌捐費快餐櫃平衡表屏面顯示熱電偶俱有兩不同組合臂的熱電設備三角形脈沖删除酸性磷酸鈉炭疽的銻的化合物替換論同步符號脫漏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