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vages of a drought
旱情(hànqíng)指某一地區因長期缺乏降水或灌溉不足導緻的幹旱狀況,通常用于描述農業、生态及水資源領域的幹旱嚴重程度。該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翻譯為"drought conditions"或"severity of drought",強調對幹旱現象的科學評估與量化分析。
從專業領域來看,旱情評估包含三大核心指标:1)土壤含水量低于作物生長臨界值(通常低于田間持水量的60%);2)連續無有效降水日數超過30天;3)河流徑流量較常年同期減少50%以上。中國氣象局《幹旱監測國家标準》(GB/T 34817-2017)将旱情劃分為特旱、重旱、中旱和輕旱四個等級。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旱情造成的農業損失超過290億美元。典型表現為作物萎蔫系數(PWP)持續惡化,例如玉米在土壤水勢達到-1.5MPa時即進入永久萎蔫階段。我國華北平原2022年夏季旱情監測顯示,河北部分地區耕作層(0-20cm)土壤相對濕度一度降至38%,達到特旱标準。
抗旱措施包括:人工增雨作業的碘化銀催化劑播撒濃度(5-20g/km³)、節水灌溉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升技術(WUE≥1.2kg/m³)、以及抗旱作物品種的滲透調節能力(脯氨酸積累量>200μmol/gFW)等工程與非工程手段。
“旱情”指某個地區在特定時間段内因降水不足或水資源短缺導緻的幹旱狀況,通常表現為土壤濕度下降、河流水量減少等,可能對農業、生态和居民生活造成影響。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旱情是描述幹旱現象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幹旱的持續時間、影響範圍、嚴重程度等動态特征。例如,提到“沙薄地、跑墒嚴重的麥田”因缺水需調整灌溉時機,即屬于旱情的具體表現。
核心特點
與旱災的區别
旱情是幹旱的客觀狀态,而旱災強調因旱情導緻的實際損失。例如,西北地區常年幹旱屬氣候特征,一般不稱旱災;但若短期缺水引發飲水困難或農業減産,則構成旱災。
監測與應對
現代技術如遙感監測(如溫度植被幹旱指數TVDI)被用于評估旱情空間分布及變化,幫助制定抗旱措施。
例句參考:
“中區德基水庫未來一周進水1800萬噸,緩解旱情。”
若需進一步了解旱情等級劃分或具體案例,可查閱氣象或農業部門發布的權威報告。
埃利奧特閃點測定試驗被扣押的不定長信息塊拆屋程式設計設計語言研究傳輸次序次金屬大量生産法單名詞電鍵管定氮菌動情增殖期反駁的論點範托夫等壓線伏耳特拉氏法高壓統治法黃楊木結膜半月襞洛勃氏反應羅特氏征煤的幹餾耐酸油漆牛皮紙漿全部大寫適于銷售鼠擋碎裂機蘇贊氏腺填凹角榕接塗抹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