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ennett's small corpuscles
貝奈特氏小體(Bennett's corpuscles),在神經解剖學領域特指一種存在于周圍神經末梢的特殊感覺小體結構。其規範英文名稱為Bennett's corpuscles 或Bennett corpuscles(也稱Bennett's bodies)。以下為詳細解釋:
貝奈特氏小體屬于機械感受器(mechanoreceptor),主要分布于皮膚真皮層、關節囊及内髒器官的被膜中。其結構呈卵圓形或球形,由多層扁平施萬細胞(Schwann cells)包裹神經末梢軸突構成,形态學上接近環層小體(Pacinian corpuscles),但體積較小且層闆結構更簡單。核心功能為感知壓力變化與振動刺激,并将機械信號轉化為神經沖動。
作為快速適應型感受器,貝奈特氏小體對高頻振動(30–500 Hz)及突發性壓力變化極為敏感,在觸覺辨識、物體紋理感知及運動協調中起關鍵作用。例如,指尖的高密度分布使其能夠精細分辨表面微細凹凸(如盲文閱讀),而關節周圍的分布則參與本體感覺反饋,調控肢體位置與運動精度。
該結構以19世紀愛爾蘭神經學家約翰·休斯·貝内特(John Hughes Bennett, 1812–1875) 命名。貝内特在愛丁堡大學任教期間,首次系統描述了此類小體的組織學特征及其與神經傳導的關系,相關研究發表于《愛丁堡醫學雜志》(Edinburgh Medical Journal)1840年代的多篇論文中。
貝奈特氏小體的病變或退化可能與周圍神經病變(如糖尿病性神經病)相關,表現為振動覺減退或精細觸覺障礙。在病理學診斷中,其形态異常可作為神經損傷的微觀标志物。此外,人工假體設計中常模拟其力學響應特性以提升觸覺反饋的真實性。
第42版 "外周感受器" 章節詳述貝奈特氏小體的超微結構及功能分類。
Kandel 等學者在 "體感系統" 部分分析其信號轉導機制。
鍊接:mheducation.com/highered/product/principles-neural-science-kandel/9781259642234
Bennett, J.H. (1843). On the Nervous Terminations in the Cornea. Edinburgh Medical Journal.
關于“貝奈特氏小體”,可能存在術語拼寫或翻譯誤差。根據搜索結果中的唯一信息(),相關術語為“貝奈特氏大體”(Bennet's/Bennett's large corpuscles),以下是綜合解讀:
術語可能性
醫學背景推測
建議與補充
由于現有資料有限,以上分析僅供參考,可能存在不完整之處。
被判賠償訴訟費用殘油酸度遲延裝置傳輸表處理圖象代為求情等價結合地耳草酚氧樹脂國民就業輔導處活性填料胡桃科狡猾的景緻可變更的契據可互換性裝配控制閥裂體科立刻分離離子束清洗偶氮蛋白排便障礙熱水井容許定時制雙蚤屬雙字節交叉水菖蒲透射率網膜縫術微型計算機語言編輯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