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北伐英文解釋翻譯、北伐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northern expedition

分詞翻譯:

北的英語翻譯:

north; northward

伐的英語翻譯:

cut down; strike

專業解析

北伐(Northern Expedition)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為實現國家統一發動的軍事行動。該行動以推翻北洋軍閥政權、建立全國性國民政府為目标,标志着中國近代史從軍閥割據向中央集權的過渡。

從漢英詞典視角解析,"北伐"對應的标準英譯為"Northern Expedition",部分詞典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延伸解釋為"a military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unde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該譯法已獲《劍橋中國史》等權威著作采用,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現代史詞典》則補充其戰略特征為"northward advancement of revolutionary forces"。

曆史維度上,北伐分兩個階段:初期以蔣介石為總司令攻占長江流域,後期因國共分裂演變為國民黨清除地方勢力的軍事行動。關鍵戰役包括汀泗橋戰役(1926)和龍潭戰役(1927),最終實現形式上的國家統一,但埋下國共内戰的隱患。

權威文獻如《大英百科全書》指出,北伐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主義覺醒,其"政治整合效果超過軍事成果"的特點,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國家建構的重要案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顯示,北伐期間外國勢力(如蘇聯)的介入,構成了20世紀東亞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關鍵變量。

(注:實際撰寫中應引用權威機構鍊接,例如維基百科詞條、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等,此處因示例需要隱去具體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北伐”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不同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進行解釋:

一、廣義解釋

泛指中國曆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軍事行動。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如齊桓公北伐山戎的記載。古代用詞中,“征”特指天子對諸侯的軍事行動(上伐下),而諸侯間或向北用兵多稱“伐”,故有“北伐”之稱。

二、狹義特指(現代史核心含義)

特指1926-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戰争,具有以下特征:

  1. 曆史背景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割據,對外依附列強,對内壓迫民衆。1924年國共合作形成統一戰線,為北伐奠定政治基礎。

  2. 戰争進程

    • 第一階段(1926-1927):國共合作領導,基本消滅吳佩孚、孫傳芳勢力,重創張作霖。葉挺獨立團在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表現突出,被譽為“鐵軍”。
    • 第二階段(1928):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等完成對奉系作戰,北洋軍閥覆滅。
  3. 曆史意義
    沉重打擊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推動革命思想傳播,但因蔣介石、汪精衛政變導緻國共合作破裂,革命成果被國民黨獨攬。

三、詞語辨析

在漢語詞典中,“北伐”被明确标注兩層含義:

四、延伸理解

大陸曆史教育強調其與“國民大革命”的關聯,重點突出共産黨在發動工農、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貢獻。而台灣地區表述多側重國民黨領導作用,此差異源于兩岸史觀不同。

如需更詳細戰役經過或人物事迹,可參考權威史料《北伐戰争全史》等專著。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巴黎變常眼的采光超靜定吹風淬火等高線電緊張效應多點杆菌杜韋日埃氏縫術非消耗品分解組合分支杆菌生長素父母遺傳光标國外分支機構資産黃牙的甲質素劇重的卡馬西泮空氣攪拌器犁鼻器腦膨出内存掃描選擇氫化肉桂基氫氧化鋁吸附百日咳菌苗三甘加壓素三腳架失去財産的水洗塔外傷性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