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rthern expedition
north; northward
cut down; strike
北伐(Northern Expedition)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为实现国家统一发动的军事行动。该行动以推翻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全国性国民政府为目标,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从军阀割据向中央集权的过渡。
从汉英词典视角解析,"北伐"对应的标准英译为"Northern Expedition",部分词典如《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延伸解释为"a military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unde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该译法已获《剑桥中国史》等权威著作采用,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词典》则补充其战略特征为"northward advancement of revolutionary forces"。
历史维度上,北伐分两个阶段:初期以蒋介石为总司令攻占长江流域,后期因国共分裂演变为国民党清除地方势力的军事行动。关键战役包括汀泗桥战役(1926)和龙潭战役(1927),最终实现形式上的国家统一,但埋下国共内战的隐患。
权威文献如《大英百科全书》指出,北伐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主义觉醒,其"政治整合效果超过军事成果"的特点,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案例。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显示,北伐期间外国势力(如苏联)的介入,构成了20世纪东亚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关键变量。
(注:实际撰写中应引用权威机构链接,例如维基百科词条、大英百科全书在线版等,此处因示例需要隐去具体链接)
“北伐”一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不同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进行解释:
泛指中国历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规模战略军事行动。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如齐桓公北伐山戎的记载。古代用词中,“征”特指天子对诸侯的军事行动(上伐下),而诸侯间或向北用兵多称“伐”,故有“北伐”之称。
特指1926-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具有以下特征:
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割据,对外依附列强,对内压迫民众。1924年国共合作形成统一战线,为北伐奠定政治基础。
战争进程
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动革命思想传播,但因蒋介石、汪精卫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革命成果被国民党独揽。
在汉语词典中,“北伐”被明确标注两层含义:
大陆历史教育强调其与“国民大革命”的关联,重点突出共产党在发动工农、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贡献。而台湾地区表述多侧重国民党领导作用,此差异源于两岸史观不同。
如需更详细战役经过或人物事迹,可参考权威史料《北伐战争全史》等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