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rait
金環蛇(學名:Bungarus fasciatus)是一種具有顯著環狀斑紋的劇毒蛇類。根據《中國動物志》爬行綱第三卷描述,其體表由23-35個黑黃相間的寬環紋構成警戒色,成年個體體長可達1.5-2米,頭部呈橢圓形且與頸部區分不明顯。在英文詞典中對應"Banded Krait"或"Golden Banded Snake",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無危物種,但受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保護。
該物種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記錄顯示其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丘陵、稻田和溪流附近,夜行性特征顯著。其毒液含強效神經毒素β-bungarotoxin,香港中毒咨詢中心臨床數據顯示,未經治療的咬傷緻死率可達60-70%。
根據《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金環蛇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其鱗片計數特征(背鱗15行,脊鱗擴大呈六邊形)是鑒别的重要形态學依據。近年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不同地理種群存在遺傳分化現象,相關成果發表于《亞洲爬蟲學研究》期刊。
金環蛇是一種毒性極強的蛇類,屬于眼鏡蛇科環蛇屬,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态特征
金環蛇體長1-1.8米,軀幹橫切面呈三角形,背部有明顯隆起。通身有黑色與黃色相間環紋,黃色環紋在體部有23-28條,尾部3-5條,黑黃環紋寬度相近,背鱗平滑且脊鱗擴大為六角形。頭部呈橢圓形,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尾端鈍圓略扁。
毒性
金環蛇為前溝牙劇毒蛇,毒液以神經毒素為主,咬傷後可能導緻呼吸麻痹甚至死亡。其毒性雖強,但性格較溫順,攻擊性較低。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如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地區(越南、泰國等),栖息于海拔180-1000米的近水低山或平原,偏好植被茂密環境。
食性
以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蛙類、鼠類等)為食,多在夜間活動。
藥用價值
中醫将其去内髒後的全體入藥,性溫味鹹,可祛風通絡、止痛,主治風濕麻痹、中風癱瘓等症。
保護現狀
因過度捕獵和栖息地破壞,金環蛇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野外已較為罕見。
金環蛇俗稱“金包鐵”“金腳帶”“佛蛇”等,部分方言中稱其為“雨傘柄”或“花扇柄”。其鱗片在光線下會反射金光,外形獨特,常被用于比喻外表美麗但内在危險的事物。
如需更完整的生态或醫學研究信息,可參考、3、5的權威來源。
安全計劃丙氨酸丙匹西林不擺的步進式成穿闆器代表模拟碘愈創木酚骶骨切除術定位銷釘杜霍氏線二氮化三铍縫性内障跟遂光譜方向反射因數固定碳航空管制核力半徑會計簿冊檢查費收入剪切模量激發燈柯立爾氏上鹼縮進遷延松散的松蕈酸痰塘鵝嘴牙鉗彎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