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bour
labour force; work force
【經】 labor force; work force
【經】 marginal productivity
勞動力的邊際生産率(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bor)是微觀經濟學中的核心概念,指在其他生産要素(如資本、土地)投入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勞動力所對應的産出增量。其數學表達式為: $$ MP_L = frac{Delta Q}{Delta L} $$ 其中,$MP_L$代表勞動力邊際生産率,$Delta Q$是總産量變化量,$Delta L$是勞動力投入變化量。
在實踐應用中,該理論呈現三個典型特征: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的年度勞動力市場白皮書強調,準确測算勞動力邊際生産率對制定最低工資政策、評估産業升級潛力具有重要決策參考價值。
勞動力的邊際生産率(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bor)是經濟學中衡量勞動力投入效率的核心概念,其定義為在其他生産要素(如資本、技術)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勞動力所增加的額外産出量。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勞動力的邊際生産率反映了新增勞動力的貢獻。假設總産出函數為$Y=F(K,L)$(其中$K$為資本,$L$為勞動力),則勞動邊際生産率(MPL)可通過一階導數表示為: $$ MPL = frac{Delta Y}{Delta L} $$ 即單位勞動投入帶來的産量變化。當資本固定時,MPL會隨勞動力增加而呈現遞減趨勢(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假設工廠有10名工人,每日總産100件産品。新增第11名工人後,總産出增至105件,則第11人的MPL為5件。若繼續增員至12人,總産出僅增至107件,此時MPL降為2件,顯示邊際生産率遞減。
總結來看,勞動力的邊際生産率是評估生産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及制定薪酬政策的關鍵指标,其動态變化受技術、要素配比等多因素影響。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來源、3、5、6、7、8。
螯環化半膜肌囊不對稱運動不需高溫而可産生白光的現象撤銷證人資格丑化粗粉電動力計二十四烷酸額外睑封套工人階級過程結構骨架國際醫學信息協會漢字電傳打字機磺芳化作用劍突痛檢驗項目間質性内障假視網膜像基本程式塊老年面容鐳藜蘆胺葡萄糖甙内分泌普通大腸杆菌殺父母拾音臂視阈四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