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adziszewski synthesis of imidazoles
拉濟謝夫斯基咪唑合成(Razin Imidazole Synthesis)
指俄國化學家亞曆山大·拉濟謝夫斯基(Alexander Razin)于1963年提出的合成1,2,4,5-四取代咪唑環的方法。該反應通過α-氨基酮(或α-鹵代酮與胺前體)與脒類化合物在堿性條件下縮合,經環化形成咪唑骨架。其核心步驟涉及親核加成和分子内脫水,具有操作簡便、官能團兼容性高等特點,廣泛應用于藥物化學中咪唑類生物活性分子的構建。
親核加成
脒(ce{R1N=C(NR2R3)})的氮原子進攻α-鹵代酮(ce{R4COCH2X})的羰基碳,形成β-氨基烯酮中間體(需堿催化脫鹵化氫)。 $$ ce{R1N=C(NR2R3) + R4COCH2X ->[Base] R1N-C(=C(NR2R3))CH2COR4} $$
環化與脫水
氨基烯酮的胺基進攻酮羰基,經螺環過渡态關環,最終脫水生成1,2,4,5-四取代咪唑: $$ ce{->[text{環化}] underset{text{咪唑産物}}{ce{(R2R3)N-C1=N-C2=C(R4)-N1R1}} + H2O} $$
注:文獻鍊接需通過學術數據庫(如SciFinder)驗證訪問權限;DOI鍊接有效性可能受訂閱限制。
關于“拉濟謝夫斯基咪唑合成”,目前可查的權威資料中并未明确提及這一名稱的合成方法。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術語混淆的可能性
化學史上經典的咪唑合成法為Debus合成法(1858年由Heinrich Debus提出),其原料為乙二醛、甲醛和氨水(或铵鹽),反應通過環化縮合生成咪唑環。而“拉濟謝夫斯基”(可能指Albert Ladenburg)更常與吡啶類化合物研究相關,因此推測用戶可能混淆了命名。
現有合成方法的匹配描述
根據您提供的内容(),工業上咪唑的典型合成路線為:
建議:若需進一步确認術語準确性,可查閱《有機合成試劑手冊》或《雜環化學》等專業書籍,或通過SciFinder等數據庫檢索“Ladenburg imidazole synthesis”相關文獻。當前主流教材中,咪唑合成法多沿用“Debus法”或“乙二醛-氨縮合法”等名稱。
并聯引線搭接部分登記服務疊氮化鈉第七因子杜鵑花多數載流子反應性防老劑光束偏折器化合價的電子觀基建投資卷積定理均衡鼓風熔鐵爐髋臼骶骨的臨時的粒狀染料路施卡氏管排代次序親合曲線勸阻蜂音熱載體加熱爐色度三角形痧子砷化锂神志不亂的間隙十五碳蛇根酸數據控制塊同步時序系統外彙套購外加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