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ield emission microscope(FEM)
場緻發射顯微鏡(Field Emission Microscope, FEM)是一種基于場緻發射現象的高分辨率表面分析儀器,其英文全稱中的"field emission"指材料表面在強電場作用下發射電電子的物理過程。該技術由德國物理學家Erwin Müller于1936年首次實現,通過在超高真空環境中對金屬針尖施加高電壓(通常為3-10 kV),使尖端産生足夠強的電場(約10-10 V/cm)引發表面電子隧穿,發射電子經電場加速後撞擊熒光屏形成原子級分辨圖像。
該設備的核心組件包含納米級曲率半徑的金屬針尖、熒光屏和真空系統。其工作原理遵循Fowler-Nordheim方程: $$ J = frac{AβE}{φ} expleft(-frac{Bφ^{3/2}}{βE}right) $$ 其中J為發射電流密度,E為電場強度,φ為功函數,A、B為常數,β為場增強因子。該公式定量描述了場發射電流與電場強度的非線性關系。
在材料科學領域,場緻發射顯微鏡主要應用于:
權威參考文獻可參閱Springer出版的《Handbook of Microscopy for Nanotechnology》(2005年)第7章,以及美國物理聯合會《應用物理雜志》1956年刊載的Müller團隊研究成果。該技術雖已被掃描隧道顯微鏡超越,但仍是理解場發射現象的基礎工具。
場緻發射顯微鏡(Field Emission Microscope,FEM)是一種基于場發射效應的高分辨率顯微技術,主要用于原子尺度下的表面結構研究。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場緻發射顯微鏡通過強電場使金屬針尖表面的電子發生量子隧穿效應,從而發射電子。這些電子經加速後撞擊熒光屏,形成與針尖表面原子排列對應的圖像。其核心在于利用電場強度高達 (10 sim 10 , text{V/cm}) 的環境,使電子無需加熱即可逸出表面(即“冷發射”)。
通過以上特點,場緻發射顯微鏡成為表面科學和納米技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其操作複雜性和對真空環境的高要求也限制了部分應用場景。
按體積計算的運費變量類型邊向量波幅程式變壓串模式觸殺作用甙蛋白鋼絲膠帶歌唱光船租船條款關系文件海綿腺苷賈科氏壓力測量器淨現值指數局部振蕩器幅射抗寄生物的空曠連續傳輸立式壓縮機裡特反應内科普朗克氏量子常數強求強心胺水楊酸铋數字編碼字符肽酰亞胺頭棘肌凸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