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ine particle
minuteness
grain; granule
在漢英詞典中,"微細顆粒"對應的英文術語為"fine particles"或"fine particulate matter",指直徑小于2.5微米(μm)的固态或液态懸浮物質。該術語在環境科學、醫學及工程領域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物理特性
微細顆粒的空氣動力學直徑範圍為0.1-2.5 μm,其尺寸相當于人類頭發絲直徑的1/30。此類顆粒因體積微小可長時間懸浮于大氣中,形成氣溶膠現象(來源:《環境科學術語詞典》)。
成分構成
主要包含硫酸鹽、硝酸鹽、黑碳、礦物粉塵等無機成分,以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有機成分(來源: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指南》)。
健康影響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研究證實,PM2.5可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導緻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損傷,長期暴露增加肺癌風險(來源:EPA官網技術文檔)。
監測标準
國際通用PM2.5濃度限值為年均值15 μg/m³(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修訂版),中國《環境空氣質量标準》設定日均值75 μg/m³為二級警戒阈值(來源:生态環境部公報)。
工程控制
工業領域采用靜電除塵器、袋式過濾系統等技術進行捕獲,建築設計中通過正壓新風系統降低室内顆粒物濃度(來源:《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微細顆粒”是一個廣義術語,指代極細小的顆粒狀物質,其具體含義和分類需根據學科領域或應用場景進一步細化。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解釋:
一般概念
微細顆粒(微粒)指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小粒子,通常包括分子、原子、離子等,尺寸範圍從納米級(如1~100納米)到微米級(如2.5微米)不等。
環境科學中的定義
在空氣污染領域,細顆粒物(PM2.5)特指空氣動力學直徑≤2.5微米的顆粒物,能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濃度越高則空氣污染越嚴重。
按尺寸劃分
按組成劃分
包括固體顆粒(如工業粉塵)、液體顆粒(如霧滴)、氣體顆粒(如氣泡)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領域(如PM2.5監測标準),可參考環境科學權威資料或政府發布的空氣質量報告。
安神撥號線路補充設計公式彩色攝影機草酸铈次級産品刺桐丁錯雜擔保契約疊片磁心非法比較非法請求風管輸送系統滾子運送機膠片光學傳感器頸腰現象瀝青溶劑混合物鹵化丁基鎂日光榴石軟骨發育異常三進制數色變學生殖腺發育不全柿苓世俗雙己維林速凍索引目标集位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