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耳氏反應英文解釋翻譯、魏德耳氏反應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Weidel reaction; Weidel's reaction
分詞翻譯:
德的英語翻譯:
heart; mind; morals; virtue
耳的英語翻譯:
ear; erbium
【醫】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反應的英語翻譯:
feedback; reaction; response
【醫】 reaction; response
專業解析
魏德耳氏反應 (Wèidéěrshì Fǎnyìng) 是Wittig Reaction 在中文有機化學文獻中的标準譯名。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用于在羰基化合物(如醛、酮)的羰基碳原子上直接引入碳碳雙鍵(C=C),從而合成烯烴。
核心含義解釋:
該反應涉及一個含磷的有機試劑(磷葉立德,也稱為Wittig試劑)與醛或酮發生反應。磷葉立德中的帶負電荷的碳原子(親核中心)進攻羰基碳原子(親電中心),經過一個四元環中間體(氧磷雜環丁烷),最終生成目标烯烴和三苯基氧膦(Ph₃P=O)。
反應通式:
$$
ce{R1R2C=O + Ph3P=CR3R4 -> R1R2C=CR3R4 + Ph3P=O}
$$
- R1, R2: 可以是氫原子(H)、烷基、芳基等(來自醛或酮)。
- R3, R4: 可以是氫原子(H)、烷基、芳基等(來自磷葉立德,決定新生成雙鍵的位置和取代基)。
- Ph₃P=CR3R4: 磷葉立德(Wittig試劑)。
- Ph₃P=O: 三苯基氧膦(副産物)。
關鍵特點與重要性:
- 烯烴合成的精确方法: Wittig反應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高度區域選擇性地合成特定位置的烯烴。通過選擇不同的羰基化合物和磷葉立德,可以精确地構建所需取代基在雙鍵兩側的烯烴,這在複雜分子(如天然産物、藥物分子)的合成中至關重要。
- 磷葉立德的制備: 磷葉立德通常由三苯基膦(Ph₃P)與鹵代烴(R⁺X⁻)反應生成鏻鹽,再用強堿(如丁基锂、氨基鈉)脫去質子(H⁺)制得。這使得多種取代的烯烴前體易于獲得。
- 立體化學: 反應通常生成順式(Z)和反式(E)烯烴的混合物。立體選擇性取決于磷葉立德的穩定性(穩定的葉立德傾向于生成E型烯烴,不穩定的葉立德傾向于生成Z型烯烴)以及反應條件。
- 應用廣泛: 由于其精确性和可靠性,Wittig反應是現代有機合成化學中構建碳碳雙鍵的基石反應之一,廣泛應用于藥物化學、材料科學和天然産物全合成等領域。
權威性來源參考:
- 《有機化學》标準教材: 所有主流的大學有機化學教材都會詳細介紹Wittig反應的機理和應用。例如:
- 《Organic Chemistry》 by Jonathan Clayden, Nick Greeves, Stuart Warr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被廣泛認為是權威教材之一。
- 《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by Michael B. Smith - 經典的高級參考書,提供深入讨論。
- 國内經典教材如邢其毅等編著的《基礎有機化學》也包含詳細闡述。
- 專業數據庫與百科:
- IUPAC Gold Book: 提供标準術語定義。
- Reaxys / SciFinder: 專業的化學數據庫,包含海量的原始文獻和反應實例。
- Wikipedia (維基百科) - Wittig反應詞條: 提供概述、機理、曆史和參考資料(需注意交叉驗證信息)。
- 原始文獻:
- 該反應由德國化學家格奧爾格·維蒂希(Georg Wittig)在1954年首次報道,并因此獲得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原始文獻是了解反應發現的基礎。
- Wittig, G.; Schöllkopf, U. Über Triphenyl-phosphin-methylene als olefinbildende Reagenzien (I. Mitteil.).Ber. Dtsch. Chem. Ges.1954, 87 (9), 1318–1330. (DOI: 10.1002/cber.19540870919)
- Wittig, G.; Haag, W. Über das Verhalten des Pentaphenyl-phosphors als olefinbildendes Reagenz.Ber. Dtsch. Chem. Ges.1955, 88 (11), 1654–1666. (DOI: 10.1002/cber.19550881107)
魏德耳氏反應(Wittig Reaction)是使用磷葉立德試劑将醛或酮轉化為烯烴的關鍵有機合成反應。其核心價值在于能夠高區域選擇性地構建特定取代的碳碳雙鍵,是現代複雜分子合成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重要性通過其在所有标準有機化學教材中的核心地位、廣泛的研究應用以及其發現者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得到充分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由于未搜索到與“魏德耳氏反應”直接根據現有化學知識推測,您可能指的是維蒂希反應(Wittig Reaction),其名稱可能因音譯差異導緻表述不同。以下是關于該反應的詳細解釋:
維蒂希反應(Wittig Reaction)
由德國化學家格奧爾格·維蒂希(Georg Wittig)于1954年發現,是一種通過磷葉立德(Wittig試劑)與醛或酮反應生成烯烴的有機化學反應。該反應在合成烯烴時具有高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廣泛應用于藥物、天然産物及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反應機理
-
磷葉立德的形成:
三苯基膦($ce{PPh3}$)與鹵代烴反應生成鏻鹽,隨後在強堿(如$ce{NaH}$)作用下脫去質子,生成高活性的磷葉立德($ce{Ph3P=CHR}$)。
-
親核加成:
葉立德的碳負離子進攻醛/酮的羰基碳,形成氧磷中間體。
-
消除反應:
中間體分解為烯烴和三苯基氧膦($ce{Ph3PO}$),完成雙鍵的構建。
反應通式
$$
ce{R2C=O + Ph3P=CHR' -> R2C=CHR' + Ph3PO}
$$
特點與應用
- 區域選擇性:雙鍵位置由醛/酮的羰基位置決定,避免傳統消除反應的副産物問題。
- 立體化學:通常生成反式(E)烯烴,但可通過試劑和條件調控。
- 應用領域:
- 合成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等天然産物;
- 藥物分子(如抗瘧藥青蒿素衍生物)的構建;
- 高分子材料單體(如聚烯烴)的制備。
局限性
- 磷葉立德對水和氧氣敏感,需在無水無氧條件下操作;
- 某些底物可能因空間位阻導緻反應效率降低。
若您所指的“魏德耳氏反應”為其他反應,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認名稱拼寫,以便進一步解答。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阿希紮氏三角白垩杆菌不排他法律管轄區不完全的y函數測銀比重計答謝俄羅斯光焊絲固色劑Y記錄成分語法進行性小腦協同失調卡片饋送機構空頭幫卵巢附件普蘭賽綠情緒性單狂桡神經人工數據輸入銳配諧三氯化钽色素層室外空氣生物學事先準備石油産品的加熱輸送特屈托爾通過規通用分時系統頭孢美唑托架送料機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