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baby act
【醫】 impuberism
act; behavior; deed; conduct; dealing; demeanour; deportment
【計】 behaviour
【化】 behaviour
【醫】 behavior; praxis
contradict; counterplea; demur; demurrer; plea
【法】 ad respondendum; counterplea; counterplead; defence; demur; exceptio
exception; plea; plead; pleading; remonstrance; remonstrate; traverse
未成年行為的抗辯(Defense of Minority)是法律體系中針對未成年人責任能力的重要概念,指在民事或刑事司法程式中,因當事人未達到法定年齡而主張減輕或免除其法律責任的主張。以下從漢英對照及法律實踐角度解析其核心内涵:
漢語術語“未成年行為的抗辯”對應英文“Defense of Minority”或“Infancy Defense”。在普通法系中,“Infancy”特指未成年狀态,而非生理學意義上的嬰兒(《元照英美法詞典》第7版,2023)。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9-20條,未成年人分為:
在侵權責任領域,依據《民法典》第1188條,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若未成年人有個人財産,優先從其財産中支付賠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020)。
與普通法系“Rule of Sevens”原則(7歲以下絕對無刑責)不同,中國刑法采用相對刑事責任年齡制度:
$$ begin{aligned} &text{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geq 16 text{周歲} &text{相對刑事責任年齡} &14 text{周歲} leq text{年齡} <16 text{周歲} &text{絕對無刑事責任年齡} &<12 text{周歲} end{aligned} $$ 該劃分見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7條修正案(2023年3月施行)。
權威參考文獻:
關于“未成年行為的抗辯”,需要從法律概念和適用情形兩方面綜合理解。以下為具體解釋:
抗辯權是指義務人對抗權利人請求履行義務的權利,其核心在于“拒絕履行請求權”的合法性。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抗辯權的行使需基于法定事由,如對方未履行義務或存在履約風險等。
民事領域
未成年人在民事行為中若需行使抗辯權(如合同糾紛),需由其法定代理人(父母或監護人)代為行使。例如:若未成年人籤訂的合同超出其行為能力範圍,法定代理人可主張合同無效或拒絕履行。
刑事領域
未成年人可能涉及刑事責任年齡抗辯。根據《刑法》規定,未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已滿14不滿16周歲僅對特定嚴重犯罪擔責。若行為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其行為可成為法定抗辯理由(需結合一般法律知識補充,未直接見于搜索結果)。
與未成年人相關的抗辯情形可能涉及以下類型:
未成年人的抗辯行為需嚴格遵循法律規定,尤其在涉及刑事犯罪時,需通過法定代理人或辯護律師行使權利。若抗辯理由不成立(如已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則需承擔相應法律後果。
如需更具體的法律條文或案例參考,建議咨詢專業法律機構。
北美肺筋草苄絲肼丙二酸單酰輔酶A布爾微分不倫不類殘留邊帶濾波器籌建單色幅射丁香皮發光尿氟米松附着髓石供貨來源公審甲基糖二酸内酯積載排水量絕熱火焰溫度苛性蘇打瘘的年薪燃料儲藏站蓍花油數學規劃系統隨意動作碳菁調度程式工作區數據集投資有價證券清單外圍資源尾翼調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