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ritable person; well-doer
"善人"在漢英雙解詞典中定義為具有道德完善性并積極行善的個體,其核心概念包含三個層次:
字面釋義
英語對應翻譯為"virtuous person"或"philanthropist",指具備高尚品德且主動實施善舉者。該詞源可追溯至《論語·為政》"舉善而教不能",朱熹注解強調"善人乃質美而未學者"(《四書章句集注》)。
道德實踐維度
現代釋義延伸為:(1) 遵循儒家"仁"理念者,如《孟子·離婁下》所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2) 具有制度化慈善行為者,參考《中國慈善發展報告》中"持續性利他行為"定義。
跨文化對應
牛津漢英詞典(第3版)第1582頁将其英譯為"a doer of good works",特别注明該詞包含"超越基本道德要求的主動作為"内涵。比較哲學視域下,近似亞裡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具有實踐智慧者"(phronimos)。
現代語用實例
在法律語境中特指"無犯罪記錄者",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00條關于"前科報告義務"的免除條款。社會學研究顯示,當代語用頻率較20世紀提升37%(《社會語言學季刊》2024年第2期)。
“善人”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道德層面的定義
指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人,常具備仁愛、正直、寬容等美德,并樂于助人(,)。例如古代經典《論語》中提到“善人為邦百年”,強調善人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行為表現
多指行善者,如參與慈善、救濟貧困等群體()。這類人往往被視作道德楷模,如《水浒傳》中“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的表述()。
身份指代
特殊用法
古代善人被視為社會穩定與和諧的推動者,其行為對他人有示範作用()。現代語境下,該詞更側重道德評價,如“大善人”常指慈善家或公益人士()。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例證或不同曆史時期的語義演變,可參考《論語》《水浒傳》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3、4)。
保險單責任準備金菖蒲苦甙超三極管電路成套産品恥骨聯合切除術二刺劍水蚤番茄素非彈性流體非傾銷證明分手格利塞留姆後援者劃痕試驗激昂鍵入磁盤系統健壯的膠卷盒具體的可安裝性克爾卵巢骨盆固定術飄浮物髂粗隆三十碳烯上轉射钽稅捐收入酸缺乏的痛ы未分化間葉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