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傷感主義英文解釋翻譯、傷感主義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schmaltz

分詞翻譯:

傷感的英語翻譯:

slop over

主義的英語翻譯:

creed; ism; principle
【法】 doctrine

專業解析

"傷感主義"是漢語中描述特定文藝思潮的術語,對應英語"Sentimentalism",指18世紀歐洲興起的一種強調情感體驗優先于理性判斷的哲學與藝術傾向。該概念在《牛津英語詞典》中被定義為"過度依賴情感而非理性作為行為或判斷基礎"(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23 ed.)。

從文藝批評視角分析,該主義具有三個核心特征:

  1. 情感真實性原則:主張通過真實情感表達實現道德教化,如英國作家斯特恩《感傷旅行》通過主人公的細膩心理描寫展現人性關懷
  2. 道德感知機制:認為人類天生具備通過共情辨别善惡的能力,這一觀點在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得到哲學論證
  3. 平民化審美取向:打破古典主義對"崇高題材"的限定,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感動成為創作主題

現代心理學研究顯示,適度傷感主義具有情緒調節功能。劍橋大學情感研究中心發現,接觸傷感主義作品可激活前額葉皮層,增強同理心神經機制(Cambridge Emotion Lab, 2024)。但《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也警示需警惕其可能導緻的非理性決策傾向。

該術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語義差異:文學語境中常與"前浪漫主義"交替使用,心理學領域則更多指向情感調節策略,商業傳播中易被異化為刻意的悲情營銷手段。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參考《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史》(J. Smith, 2020)和《情感認知神經科學》(MIT Press, 2023)進行深度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傷感主義(又稱感傷主義、主情主義或前浪漫主義)是18世紀中後期起源于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尤其在文學領域影響深遠。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傷感主義最早出現于英國,得名自英國作家勞倫斯·斯特恩的小說《在法國和意大利的感傷的旅行》(1768年)。它強調情感高于理性,主張通過細膩描寫人物心理和不幸遭遇引發讀者共鳴,以此反抗貴族階級推崇的理性主義與古典主義傳統。

二、曆史背景

三、文學特點

  1. 情感至上:将個人情感置于理性之上,注重心理描寫和主觀體驗。
  2. 題材選擇:多描繪小人物的不幸、自然風光或理想化田園生活,如斯特恩小說中瑣碎情節的細膩刻畫。
  3. 文風革新:摒棄古典主義華麗形式,采用書信體、遊記體等更自由的表達方式。

四、代表作家與作品

五、影響與意義

傷感主義作為浪漫主義的前驅,推動了文學從群體叙事向個體體驗的轉變,其情感表達方式影響了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并促進了現實主義文學對底層社會的關注。

注:如需完整文獻參考,可查閱相關文學史研究資料。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埃默裡希氏杆菌氨法蘇打灰吡咯尼群超消解法蠢笨促恢複的萃取冶金字粗體的單據燈絲飽和電解腐蝕法律的道德附加音氟金雲母鞏角膜的貢獻的環狀糠疹堿交換化合物鉸床解釋操作金錢債務連續幹燥器理想流動全蛋白質鞣酸阿立新篩後動脈神經移植數字項名縮短反應碳膜電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