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alaria quartana; quartan; quartan ague; quartan fever
三日瘧(quartan malaria)是由特定瘧原蟲引起的周期性發熱疾病,其核心特征為每72小時(隔兩日)發作一次典型瘧疾症狀。以下是專業角度的詳細解釋:
病原體:由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感染所緻。該寄生蟲通過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傳播至人體。
命名依據:因發熱周期呈現規律性的三日間隔(首日發熱後,間隔兩日無發熱,第四日再次發作),故稱“三日瘧”(英文術語 "quartan" 源于拉丁文 quartanus,意為“每第四日發生”)。
感染後潛伏期約18-40天。發作時呈現“寒戰-高熱-大汗”三聯征,全程持續4-6小時,每72小時重複一次。
機制:與瘧原蟲在紅細胞内的裂體增殖周期同步(P. malariae 裂殖周期為72小時)。
重複感染或未規範治療時,可能呈現每日發熱或不規則周期,需通過血塗片鏡檢确診。
特征 | 三日瘧 | 間日瘧 | 惡性瘧 |
---|---|---|---|
病原體 | P. malariae | P. vivax | P. falciparum |
發熱周期 | 72小時 | 48小時 | 36-48小時(不規則) |
并發症風險 | 低(但可緻慢性腎病) | 中(易複發) | 高(腦瘧、多器官衰竭)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亞及南美部分地區。
防控措施:
權威來源參考:
三日瘧是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寄生蟲病,屬于瘧疾的一種類型,其核心特征及醫學解釋如下:
基本概念
三日瘧指瘧疾每間隔72小時(即三日)發作一次的症狀,中醫亦稱“三陰瘧”。其病因是瘧原蟲侵入人體紅細胞并周期性繁殖,導緻紅細胞破裂釋放毒素,引發寒戰、高熱等典型症狀。
病原體類型
由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感染引起,通過按蚊叮咬或血液傳播。
典型症狀
表現為周期性寒戰、高熱(可達40℃以上)、大汗,伴隨頭痛、肌肉酸痛、貧血及脾腫大。症狀發作後患者常感極度虛弱。
潛伏期與周期
潛伏期約30天,比間日瘧(14天)和惡性瘧(12天)更長。發作周期與瘧原蟲在紅細胞内的繁殖周期一緻,每72小時破壞一次紅細胞。
病機解釋
中醫認為三日瘧是“瘧邪深入三陰經”,與衛氣運行失調相關,表現為元氣虛損、病程遷延。
傳統療法
初期常用二陳湯加減(如去橘皮,加槟榔、常山)以祛痰;暑熱者則用香薷、鼈甲等祛暑藥。
診斷依據
通過血塗片檢測瘧原蟲,結合周期性發熱、貧血等臨床表現确診。
治療原則
以抗瘧藥物(如氯喹)為主,輔以退熱、補液等對症支持治療。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方劑或抗瘧藥物,可參考來源及的完整内容。
白芥子酸不安全通信步進式尋址不裂的布希氏定律不知足承接成形出口商品澱粉糖電路管發行日期反污染發熱記錄法高速和數脈沖回歸熱螺菌漸變周期性技術近藤氏試驗抗菌型抗搶先錄接晶體管耐磨護闆廿二烯-11-酸逆理圓線蟲排出口節流水汽輸入輸出銜接器瞳孔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