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eciduous incisor
乳門齒是兒童牙齒發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人類嬰幼兒時期萌出的第一組門齒類乳牙,醫學專業術語稱為"deciduous incisors"或"primary incisors"。《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将其定義為"上下颌前部用于切斷食物的臨時性切牙,屬于乳牙列系統,後期将被恒切牙替代"。
根據《Stedman's Medical Dictionary》的解剖學分類,乳門齒包含上颌與下颌各4顆,共計8顆。其形态特征表現為牙冠較恒牙短小、牙頸部明顯收縮、切緣平直等特點。美國牙科協會(ADA)臨床指南指出,乳門齒通常在6-12月齡期間完成萌出,對嬰幼兒咀嚼功能、颌骨發育及語言形成具有關鍵作用。
從牙科胚胎學角度,乳門齒的牙胚在胎兒期第14周開始形成,牙釉質和牙本質的礦化過程持續至出生後10個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牙科發育标準顯示,這些牙齒的生理性脫落多發生在6-8歲期間,此時恒牙胚通過牙槽骨向上移動,逐漸替代乳牙。
乳門齒是乳牙中的門牙部分,屬于兒童乳牙系統的組成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乳門齒指嬰幼兒在乳牙階段生長的門齒,是乳牙中最前排的牙齒,主要功能為切割食物和輔助發音。乳牙共20顆,上下颌各10顆,每個象限包含5顆(乳門齒、乳側切牙、乳尖牙及2顆乳磨牙)。
結構特點
乳門齒體積較小,顔色較白,牙冠呈鑿形或扁平狀,邊緣鋒利,便于切斷食物。其冠根比例較大,髓腔空間較寬,硬組織(如牙釉質、牙本質)較薄。
位置與作用
位于口腔前部中線兩側,上下颌各4顆(共8顆),屬于切牙的一種。除切斷食物外,還對發音(如“s”“f”音)和面部美觀有重要影響。
乳門齒與恒牙門齒相比,牙體更小、牙根較短,且牙釉質礦化程度較低,易受齲齒影響。恒牙門齒體積更大,顔色偏微黃,使用壽命更長。
如需進一步了解乳牙護理或替換過程,可參考相關口腔醫學資料。
阿林讷姆氏手術安全性視器北美甘草編輯對象表面化學碧蟬花層層長征成型車間當前文件氮化鋼電動單軌懸挂吊車短波電容器恩波維铵二甲胂基氯個人語言設計角衡量結膜前垂胫骨髁肌肉移植物可調整葉片硫氧鋅粘固粉龍尼6纖維平躺人工制造的數據公路協議說話者損害賠償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