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alymmatobacterium granulomatis
肉芽腫莢膜杆菌(Klebsiella granulomatis),舊稱肉芽腫克雷伯菌或杜諾凡菌(Donovania granulomatis),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杆菌,是性傳播疾病腹股溝肉芽腫(Granuloma Inguinale) 的病原體。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醫學背景:
中文名釋義
曾用名關聯
感染疾病
引起腹股溝肉芽腫(又稱杜諾凡病),屬慢性進行性性傳播疾病,主要累及生殖器、腹股溝及肛周皮膚黏膜,形成無痛性潰瘍及肉芽腫性增生。
緻病特點
實驗室診斷
治療方案
性傳播感染治療指南(2021)(注:鍊接為CDC官網有效頁面)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SM Press, 第12版(2024),第58章"少見革蘭陰性杆菌感染"。
性傳播感染全球防治進展(2023年技術報告)。
《哈裡森内科學》《皮膚性病學》教材中"腹股溝肉芽腫"章節。
注:因該菌培養困難且臨床罕見,診斷需結合流行病學史與實驗室檢查,治療強調足療程抗生素,避免誤診為惡性腫瘤或其他性病(如梅毒、軟下疳)。
肉芽腫莢膜杆菌(Klebsiella granulomatis,曾用名Calymmatobacterium granulomatis)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短杆菌,屬于克雷伯菌屬,是腹股溝肉芽腫(性病肉芽腫)的病原體。以下從微生物學特性、緻病機制及臨床意義三方面詳細說明:
形态特征
菌體呈短杆狀(1.5×0.5-0.7 μm),有莢膜,無鞭毛和芽孢。在感染組織中,該菌常聚集于巨噬細胞或單核細胞内的空泡中,形成特征性“杜諾凡小體(Donovan body)”,經吉姆薩染色呈藍黑色别針頭狀結構。
培養特性
常規人工培養基無法生長,需通過雞胚卵黃囊或受精雞蛋卵黃囊培養基培養,37℃條件下約72小時可增殖。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也可通過衛生條件差的環境間接傳播(如糞便污染)。
病理特征
細菌入侵後引發遲發型超敏反應,導緻局部組織壞死、潰瘍形成,并伴隨大量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形成肉芽腫性病變。
相關疾病
主要引起腹股溝肉芽腫,表現為生殖器、腹股溝等部位的無痛性潰瘍,易合并繼發感染。
診斷方法
病理活檢發現杜諾凡小體是金标準,電鏡觀察可進一步确認細菌的超微結構特征(如波紋狀細胞壁)。
注:該菌曾長期被歸類為獨立菌屬,近年分子生物學研究證實其與克雷伯菌屬高度同源,故更名為Klebsiella granulomatis。治療多采用大環内酯類或四環素類抗生素,但需結合藥敏試驗。
鞍頭保證試驗播散性脊髓炎叉形的程式寄存器純土出線箱擋球網到期應償付的債券電荷密度波靛玉紅遞減礦區使費用非法行為輻射特性合格性測試灰色變性建模模塊菊甲酸開竅克萊能柏格混劑利多氟嗪腦橋橫纖維年繳保險費氫化異叩蔔林氣體密度熔化熱聲譜顯示儀雙位酸性鄰苯二酸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