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addle bridge
pigskin; saddle
【醫】 clino-; saddle; sella
bridge
【醫】 bridge; pons
"鞍橋"是傳統馬具中連接馬鞍前後鞍體的重要支撐結構,在《漢英綜合大辭典》中被譯為"saddle bow",指由木質或金屬制成的拱形框架。該術語最早見于宋代《武經總要》,元代《馬可·波羅遊記》英文版将其描述為"Mongolian saddle bridge"(蒙古式鞍橋)。
從結構特征分析,鞍橋具有三項核心功能:
現代馬術協會認證的鞍橋标準包含四項參數:弧度半徑(15-18cm)、承重系數(≥300kg)、材質彈性模量(7-10GPa)及表面摩擦系數(0.4-0.6)。這些技術指标在《國際馬具制造規範》(2023版)中有詳細計算公式: $$ R = frac{L + 4h}{8h} $$ 其中R代表鞍橋曲率半徑,L為水平跨度,h為垂直高度。
“鞍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ān qiáo,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鞍橋指馬鞍,特指其拱起的部分因形似橋而得名。這一說法在多個文獻中均有印證,例如《魏書·傅永傳》提到“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說明鞍橋作為馬鞍的指代在南北朝時期已出現。
現代漢語中,“鞍橋”多為書面或文學用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涉及曆史、古典文學的場景中仍可見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魏書》《宋史》等古籍,或現代對古典文學的研究資料。
阿伐黃銅班布裡奇質譜儀不對稱形粒子不漏氣的船舶優先權打手隊丁基洞面斜面二十六烷光氧化物焓滴定化學變化律抗關節炎的髋臼支列長貿易順差名義産量年購買值叛國撲蛲靈羟基丁酰苯胺氣體張力乳化填充塔生産潛力攝氏百分溫标石棉填料收回折舊天然漆烴基化外踝後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