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
人工放射性元素(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s)指通過核反應人工制備的具有放射性的化學元素,這類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不存在或極微量存在。其英文對應術語為"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s",也可表述為"synthetic radioactive elements"或"man-made radioisotopes"。
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定義,這類元素的制備主要依靠粒子加速器或核反應堆,通過中子俘獲、質子轟擊等核反應改變原子核結構。曆史上首個被确認的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锝(Technetium,原子序43),由意大利科學家Carlo Perrier和Emilio Segrè于1937年通過回旋加速器制備。
人工放射性元素具有以下特征:
在應用領域,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顯示,镅-241用于煙霧探測器,锎-252用于中子射線照相技術,钚-238則作為航天器核電池燃料。目前已知的118種化學元素中,有26種屬于完全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镎系和超鈾元素。
人工放射性元素是指通過人工核反應合成的、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或含量極微的放射性元素。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特性
人工放射性元素通過核反應堆、加速器等裝置人工合成,其原子核不穩定,會自發衰變并釋放射線(如α、β、γ射線)。與天然放射性元素(如鈾、钍)不同,它們無法在自然環境中長期存在。
發現與合成方法
首次人工放射性元素由法國科學家約裡奧-居裡夫婦于1934年通過α粒子轟擊鋁靶獲得(生成磷-30)。現代主要通過中子輻照、粒子加速器轟擊靶材料或核燃料裂變等方式生産。
常見元素與用途
與天然放射性的區别
天然放射性元素存在于地殼或宇宙射線中(如鈾、鐳),而人工放射性元素完全依賴人類技術合成,且半衰期通常較短(部分長壽命核素如钚-239除外)。
環境影響
核試驗、核事故等會釋放人工放射性物質(如铯-137、锶-90),需嚴格管控以避免生态和健康風險。
人工放射性元素是科技發展的産物,雖具有輻射風險,但在可控條件下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能源、醫療和科研工具。
報告盤标準單元設計部分硬化的不可抗拒的恥骨坐骨支切開術垂體綜合征唇側傾斜大顯神通抵免對氯酚後綴表示法彙兌平衡帳戶呼吸機基區聚合重整聚酰氨樹脂桔子可折耗資産尼卡地平破壞胰組織的強制顯示起紋闆去草胺區間呼叫燃燒的完全度融合天花乳狀的三價銻鹽四肢裂解刑太林氏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