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global segment table
complete; entirely; full; whole
【醫】 pan-; pant-; panto-
bureau; game; chessboad; limit; office; station
【經】 bureau
【計】 segment table; SGT; ST
在計算機體系結構中,全局段表(Global Descriptor Table, GDT)是x86架構處理器用于内存管理的關鍵數據結構。它定義了系統内存中各個段的屬性,是處理器從實模式切換到保護模式時必需加載的組件。以下是其核心含義與作用的中英對照解釋:
一個存儲段描述符(Segment Descriptor)的數組,每個描述符包含内存段的基地址、長度界限、訪問權限等屬性。GDT是CPU在保護模式下管理内存分段機制的核心表,整個系統僅有一個GDT。
内存分段管理
通過定義代碼段、數據段、系統段(如任務狀态段TSS)的邊界和權限,實現内存隔離與保護。例如:
特權級控制
每個段描述符包含特權級(DPL)字段(0~3級),0級為内核最高權限。CPU通過比較當前代碼段的CPL(當前特權級)與目标段的DPL,決定是否允許訪問。
地址轉換基礎
邏輯地址(段選擇子 + 偏移量)通過GDT轉換為線性地址:
一個段描述符包含以下字段(以64位為例): | 字段 | 作用 | |--------------------|-----------------------------------| | 基地址(Base) | 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32位) | | 段限長(Limit)| 段的最大長度(20位) | | 訪問權限(Access) | 讀寫/執行權限、特權級等(8位) | | 标志位(Flags)| 粒度(4KB頁或字節)、類型等(4位) |
例如:内核代碼段的訪問字節通常為
0x9A
(表示存在、代碼段、可執行、非一緻代碼)。
特性 | 全局段表 (GDT) | 局部段表 (LDT) |
---|---|---|
作用範圍 | 整個系統共享 | 單個任務(進程)私有 |
數量限制 | 系統唯一 | 每個任務可關聯一個獨立的LDT |
存儲位置 | 由GDTR寄存器指向 | 由GDT中的LDT描述符指向 |
典型應用 | 内核代碼/數據、TSS、公用段 | 用戶進程的私有内存段 |
注:因術語高度專業化,部分解釋基于x86架構标準文檔與操作系統開發實踐。未提供鍊接的字段因無公開權威來源,僅作技術描述。
“全局段表”是計算機系統中用于内存管理的關鍵數據結構,其解釋需結合“全局”和“段表”兩個概念:
全局(quán jú)
指整個系統或程式的整體層面,而非局部或部分。在技術場景中,常表示跨進程、跨模塊的全局性管理機制。
段表(Segment Table)
是操作系統内存管理的核心數據結構,用于記錄内存中各個邏輯段的屬性,包括:
全局段表的具體作用
通過統一管理所有進程的段信息,實現:
技術示例
當程式訪問變量時,CPU通過查詢全局段表中的段基址和段長度,結合段内偏移量計算物理地址。例如:
物理地址 = 段基址 + 邏輯地址偏移量
需注意:此概念主要用于早期分段式内存管理架構(如Intel x86實模式),現代操作系統多采用分頁與分段結合的混合管理機制。
保留劇目表征語言測心術出奇帶負電荷的惰性氣體原子群彈性滞後電流調整器反轉文件橫神經褶後繼成分厚隙規甲基黃假惺惺肌動力描記器解釋法靜電儀器聚集組織臨界絡合物力縱應力路氏錐蟲慢性腦積水前焦點絨輥彈簧三個月施洛斯曼氏法束縛電嗬損失額評定未經修改的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