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ordinary depreciation
commonly; currently; ordinarily; commonness
【計】 normal
depreciation
【化】 depreciation
【經】 depreciation
普通折舊(Ordinary Depreciation)是會計學中用于衡量固定資産價值隨時間遞減的核心概念,指資産因物理損耗、技術過時或市場變化等因素導緻的經濟效益逐漸減少。其計算方法需遵循會計準則,常見方式為直線折舊法(Straight-Line Method),公式為:
$$ text{年折舊額} = frac{text{資産原值} - text{預計殘值}}{text{預計使用年限}} $$
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第16號,普通折舊需系統化分配資産成本至其使用周期,反映資産消耗模式。例如,企業購置一台價值10萬元、殘值1萬元、壽命5年的設備,年折舊額為1.8萬元(來源:IFRS Foundation)。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進一步規定,折舊需匹配收入與費用原則,避免利潤扭曲(來源:FASB Accounting Standards Codification)。
在漢英詞典中,該術語常對應“straight-line depreciation”或“regular depreciation”,區别于加速折舊法(Accelerated Depreciation)。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産》明确指出,普通折舊需基于資産預期經濟利益實現方式選擇合理分攤方法(來源: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
折舊是指固定資産在使用過程中因磨損、老化或技術進步等原因,其價值逐漸減少的會計處理方式。以下是關于“普通折舊”的詳細解釋:
普通折舊通常指直線折舊法,是最基礎且廣泛使用的折舊方法。其核心是将固定資産的成本(原值減去殘值)平均分攤到預計使用年限的每一年。例如,一台價值1100元的機器,預計使用10年,殘值100元,則每年折舊額為: $$ text{年折舊額} = frac{1100 - 100}{10} = 100 text{元} $$
通過折舊,企業能将固定資産的初始成本合理分配到各會計期間,避免一次性支出對利潤的沖擊,同時反映資産真實價值。
如需了解其他折舊方法或具體案例,可參考、5、12等來源。
安全措施奧長石包工協議保護貿易政策波-邁二氏試劑超額賠款抽煙氣設備創辦資本投資初期流産存取鍵道謝電平轉換碘異酞醇多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非生産人工格累氏腺挂表鍊國際航空郵件弧電壓加固用繃帶角切迹街頭沖突急性荨麻疹螺帽彌散絨毛熱騷動電壓使陷入危險四肢麻痹站立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