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orous plate
【化】 biscuit firing
bat; board; plank
【計】 board
【醫】 assula; bar; board; disc; disci; discus; disk; lamella; lamellae
lamina; laminae; plasue; plate; table; tabula; tile
素燒闆是一種傳統陶瓷工藝制品,指未經施釉工序、僅通過高溫燒制的黏土闆材。在漢英詞典中,其标準英文對應詞為“unglazed ceramic slab”或“bisque-fired panel”。該術語常見于建築與藝術領域,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材質與工藝
素燒闆以高嶺土或陶土為原料,經塑形後以800°C-1100°C一次燒成。根據《中國陶瓷工藝大辭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8),其吸水率介于6%-18%,區别于釉面瓷磚的玻化結構。
功能特性
由于未施釉層,素燒闆表面呈現天然黏土顆粒質感,具備透氣性強、抗凍性佳的特點。國際建材标準ASTM C242将其歸類為“多孔性建築覆面材料”。
應用場景
• 建築外牆:利用毛細孔結構調節濕度(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2020年度報告)
• 藝術創作:作為雕塑基底或獨立裝置載體
• 曆史修複:常見于古建築原貌複原工程
文化内涵
日本《陶藝術語事典》(京都陶磁器協會,2015)指出,“素燒”工藝可追溯至中國唐代三彩陶胎預制階段,體現東方“留白”美學思想。
“素燒闆”是陶瓷工藝中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 工藝定義 指陶瓷坯體在未施釉狀态下,經過初次低溫燒制形成的素坯闆材。這種燒制溫度通常在750-950℃之間,通過去除坯體水分和有機物,使材料獲得初步強度和多孔結構,便于後續加工。素燒後的闆材具有多孔特性,吸水率可達10-15%,為後續施釉提供良好附着力基礎。
2. 應用特性 該工藝起源于古代陶器制作,現代主要應用于:
需注意,日語中的「素焼闆(とうどばん)」是該術語的直接音譯,而中文語境下更強調其工藝屬性。與普通陶瓷闆的主要區别在于,素燒闆未完成釉燒工序,表面保持原始陶土質感。
鋇白不誤期的材料單腸反射持久托牙除沫底後隆起對證書的承認分批生産通知單光譜半定量分析焊接輥宏聲納靜脈切開救局限化卵磷脂白蛋白馬尾損傷棉絮塞住的孽偏振計求情三進制真值表生物素缺乏十二指腸結腸系膜隱窩似塊狀石墨透明陶瓷脫錫脫酰基酶烷基尿蔚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