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information at source
earning; gain; income
【經】 proceeds
a specified number; brow; forehead; quantum
【醫】 brow; forehead; frons; fronto-; metopium; metopo-
arrive; come; come round; ever since; next
【電】 source data
所得額來源資料指用于證明或說明個人或企業應稅所得産生途徑、性質及金額的原始憑證或證明材料。在稅務語境中,該術語強調對收入合法性和計稅依據的追溯依據,是稅務申報、稽查和跨境稅收協定的關鍵支撐文件。
所得額(Taxable Income)
指稅法規定的應稅收入總額扣除免稅項目、減除費用後的餘額,是計算所得稅的基數。例如工資薪金、經營利潤、股息利息等均屬所得範疇。
來源(Source)
指所得産生的經濟活動發生地或權益歸屬地。稅收管轄權通常依據所得來源地原則(Source Principle)劃分,如勞務報酬按勞務提供地、股息按分配企業所在地判定來源。
資料(Supporting Documents)
包括但不限于:
資料來源:國家稅務總局《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證管理辦法》
參考:OECD《跨國企業與稅務機關轉讓定價指南》
中文術語 | 英文對應表述 | 適用語境 |
---|---|---|
所得額來源資料 | Source Documents of Income | 稅務申報、稽查舉證 |
所得來源地 | Source of Income | 跨境稅收協定適用 |
來源國征稅權 | Source Country's Taxing Right | 國際稅法管轄權劃分 |
權威依據:
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七條明确要求納稅人需留存與收入相關的合同、憑證等資料備查;聯合國《稅收協定範本》第七條強調營業利潤應在來源國征稅需以"常設機構"為依據,相關賬簿即為關鍵來源資料。
所得額(即應納稅所得額)是指個人或企業在一定期間内,從各類經濟活動中獲得的總收入扣除相關成本、費用及允許減除的支出後的淨收益,是計算所得稅的基礎。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基本概念
所得額是稅法中用于計稅的淨收益,需從總收入中扣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成本、費用及以前年度虧損等。
計算公式(以企業所得稅為例):
$$
text{應納稅所得額} = text{收入總額} - text{不征稅收入} - text{免稅收入} - text{各項扣除} - text{以前年度虧損}
$$
或通過間接法調整會計利潤:
$$
text{應納稅所得額} = text{會計利潤總額} pm text{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 。
與收入的區别
總收入指未扣除任何支出的全部收入,而所得額是扣除後的淨收益,如企業需從貨款中減去成本和運營費用後的盈利。
工資薪金所得
通過任職、受雇于企事業單位或個體工商戶獲得的收入,來源地通常以實際工作地點或任職單位所在地為準。
經營所得
包括生産、銷售、投資等經營活動産生的收益,來源地以經營活動實現地确定。
財産相關所得
知識産權與資本利得
如特許權使用費(以使用地為準)、股票/債券投資收益等。
偶然所得
包括中獎、贈與等非經常性收入。
如需更完整的法規依據或具體案例,可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及企業所得稅相關條款。
阿康酸變速皮帶輪标準形式波紋絲綢存折保管證膽囊郁積動産返還請求權兒茶酸母質二烷基砜複發的覆盆子舌光緻變色材料海利氏液解除負擔劇中的反面人物控制邏輯零件配電盤膨脹波平方律檢波器氫氟钛酸氰亞銅酸鹽球形軸頸支持軸承審問官的視運動蜀葵朔黃麻同體的同相地微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