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arduus marianus; Silybum marianum Gaertn.
水飛薊(學名:Silybum marianum)是一種菊科草本植物,其名稱在漢英詞典中對應的英文為"Milk Thistle"。該植物在中醫藥學和現代藥理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定義可從以下五方面展開:
植物學定義
水飛薊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且具棱條,葉片羽狀分裂,表面具乳白色斑紋,頭狀花序呈紫色。其英文名"Milk Thistle"源于葉脈分泌的乳白色汁液。美國農業部植物數據庫将其歸類為藥用植物,原生于地中海地區,現廣泛分布于北美、澳洲等地。
藥用成分與機制
主要活性成分為水飛薊素(Silymarin),包含黃酮木脂素複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纖維化和肝細胞再生功能。《中國藥典》2020版記載其幹燥果實入藥,能"清熱解毒,疏肝利膽",對應英文釋義為"detoxification and liver protection"。臨床研究表明,該成分對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有顯著療效(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0)。
漢英定義差異
《現代漢英綜合大詞典》強調其中藥屬性,譯為"milk thistle (Silybum marianum),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而《牛津植物學詞典》側重形态描述:"a thistle with white-veined leaves and purple flower heads"。這種差異反映中西醫認知角度的不同。
栽培應用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多樣性中心的記錄,水飛薊在傳統歐洲醫學中被用于催乳劑制備,現代則作為功能性食品原料。其種植技術要求年平均氣溫15-25℃,生長期需充足光照。
質量控制标準
歐洲藥典(EP 10.0)規定水飛薊提取物中水飛薊素含量應≥30%,美國藥典(USP42)采用HPLC法進行成分檢測。中國《中藥材生産質量管理規範》對其采收期規定為"果皮變黃褐色至棕褐色時"。
該植物相關研究文獻可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關鍵詞"Silybum marianum",或通過PubMed獲取臨床試驗數據(PMID: 20130053)。
水飛薊是一種菊科水飛薊屬植物,學名Silybum marianum,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形态
為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可達1.2米,葉片綠色帶白色花斑,莖葉切開後流出乳白色汁液,故别名“奶薊”。頭狀花序較大,花色多為紅紫色,偶有白色,果實為堅硬瘦果,表面灰褐色。
分布與習性
原産于地中海沿岸、北非及亞洲中部,喜幹燥岩地環境。我國多作為藥用或觀賞植物栽培,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入藥部位
幹燥成熟果實,含黃酮類化合物水飛薊素(主要成分為水飛薊賓),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等作用。
功效與主治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栽培信息,可參考《中國藥典》及植物學文獻。
安息香豚脂電纜耦合器定着膿腫二尖瓣狹窄二矽酸鎂隔行掃描庚糖醛酸滾筒噴粒機故障位檢驗合宜地後柱華萊士加法樹換罐捏合機混合比漸近關系扣除借支雷克林霍曾氏管裂解反應毛細吸力命令者颞額束泡罩抽出器鉗手術認定股本乳糜尿史密斯氏脫位斯平内利氏手術同形雙胎退還金額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