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教育
Virtue education per se is good life.
德性教育本身即好生活。
As the same time, the addition of the virtue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raise a qualified talented person.
同時,美育理念的加入也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必要條件。
And virtue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 that helps people to possess this kind of virtue and make them develop toward goodness.
美德意味着善、卓越、優秀等品質,美德教育則是讓人擁有這些美德品質,使人向善的教育。
With our belief in Improving ourselves by helping others, we focus on sharing virtue education with children and providing books to them.
我們以“自善惠人”為理念,專注分享兒童美德教育并提供圖書捐助。
In moral education, virtue education has priority to moral principle education, because the people who have virtue can obey the moral principles.
在道德教育中,美德教育比道德規範教育更具有優先性,因為隻有有美德的人才能更好的遵守道德規範。
|ideological education;思想教育
德性教育(Virtue Education) 是指通過系統性培養,引導個體形成穩定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教育實踐。其核心目标在于塑造具備正直、仁愛、勇氣等内在美德的個體,而非僅傳授道德知識。這一概念融合了古典哲學與現代心理學理論,強調道德認知、情感認同與行為實踐的統一。
德性(Virtue)的本質
源自亞裡士多德的倫理學,指個體通過習慣化訓練形成的卓越品格特質(如公正、節制),需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理性選擇實現“中道”。儒家思想中的“修身”與之呼應,主張通過“克己複禮”培養仁、義、禮、智等德性(《論語·顔淵》)。
教育的實踐路徑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知行合一”,例如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階段論指出,德性需通過道德兩難讨論促進認知升級;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則重視榜樣示範與情境體驗的作用。
課程整合模式
将德性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如語文課通過經典文本分析探讨“誠信”價值,曆史課借人物事件反思“責任”意義。
校園文化浸潤
通過制定體現尊重、包容的校規班約,以及設立“服務學習”項目(如社區義工),營造道德實踐場域。
家校協同機制
家長通過家庭議事規則培養子女的“公平”意識,與學校共同設計品格成長檔案,形成教育閉環。
關鍵提示:德性教育的有效性依賴于長期、連貫且生活化的實踐,需避免教條化灌輸,重在激發個體的道德主體性。
“virtue education”可拆解為“virtue(美德)”和“education(教育)”的組合,通常譯為“品德教育”或“美德教育”,其核心是通過教育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和優秀品格。以下是詳細解析:
Virtue education 是以培養道德品質為核心的教育形式,強調知行合一,旨在幫助個體形成穩定的美德體系。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參考倫理學經典著作(如《尼各馬可倫理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