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computer是什麼意思,mini-computer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小型電腦;通用微型計算機
例句
The old mini-computer mainframe model is coming back.
老式的微機模式又回來了。
After all, why do you need a mini-computer when all you want is a music player?
畢竟,如果你想要的隻是一個音樂播放器,為什麼還要買一個小型電腦呢?
But once they get home, 60 percent of consumers said the mini-computer never leaves the house.
但是,一旦他們拿回家,60%的消費者都說迷你電腦從未離開過房子。
Calculation of Molecular Weights of Polymer is given by a mini-computer according to viscosity method.
本文是由粘度法使用微型電子計算機計算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量的方法。
As to the technique of electronics plate, that the total stationer integrated with a mini-computer and that a CCD instead of draft are suggested.
對全站儀草圖法,提出在全站儀上加挂微型計算機,并用常規攝像方法代替草圖。
專業解析
mini-computer(小型計算機)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核心特征
mini-computer(小型計算機)指20世紀60-70年代興起的一類中型計算機系統,其處理能力介于大型主機(mainframe)與微型計算機(microcomputer)之間。典型特征包括:
- 體積與成本:比房間大小的大型機顯著縮小,通常可置于桌面或機架,成本大幅降低(數萬至數十萬美元)。
- 多用戶支持:可同時為多個終端用戶提供服務,支持分時操作系統(如Unix早期版本)。
- 應用場景:廣泛用于科研、工業控制、企業部門級數據處理等專業領域。
2. 與大型機/微機的技術區别
- 對比大型機:小型機舍棄了冗餘設計和極緻算力,通過簡化架構實現性價比提升,但仍保留高可靠性和擴展性(如支持外接存儲、打印機等)。
- 對比微機:其多任務、多用戶能力遠超早期個人電腦(如IBM PC),且通常采用更強大的處理器(如DEC PDP-11的16位架構)。
3. 代表性産品與技術遺産
- 經典機型:DEC(數字設備公司)的PDP系列(如PDP-11)、Data General Nova等是典型代表。PDP-11因模塊化設計和實時處理能力,成為工業自動化标杆。
- 技術影響:推動Unix操作系統普及,并為現代服務器、工作站奠定基礎。其"精簡高效"理念延續至後來的RISC架構。
4. 曆史地位與演變
小型機在80年代後逐漸被高性能微機服務器和工作站取代,但其核心思想(平衡性能與成本)仍深刻影響計算機體系結構發展。IBM AS/400等後期系統被視為小型機的精神繼承者。
權威參考來源(基于公開知識庫整理):
- IBM Archives: 小型機技術演進與企業應用案例 [IBM History]
-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DEC PDP系列技術規格與曆史意義 [CHM Collection]
- IEEE Annals of Computing: 小型機對操作系統與硬件架構的影響 [IEEE期刊文獻]
網絡擴展資料
單詞 "mini-computer" 的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與分類
Mini-computer(或minicomputer)是計算機領域中的術語,指體積小巧、功能完整的計算機設備,通常分為兩類:
-
曆史概念:
- 20世紀60-80年代的中型計算機(如DEC PDP系列),性能介于大型主機與微型計算機之間,多用于科研和工業控制。
- 這類計算機支持多用戶、多任務,采用UNIX操作系統,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可擴展性,例如IBM RS/6000、HP SuperDome等。
-
現代消費級産品:
- 21世紀後多指微型台式機(如Intel NUC、華碩迷你PC),體積僅書本大小,性能接近主流筆記本電腦,用于家庭娛樂、辦公和輕量級設計。
- 典型特征:支持Windows/Linux系統、低功耗、無風扇設計、接口豐富(HDMI/USB-C)。
中文譯名:根據場景可譯為“小型計算機”“迷你電腦”或“微型計算機”。
2. 發展曆程與技術進步
- 起源(1960s):
DEC公司推出PDP-8,首次将計算機體積縮小至桌面級,價格低于大型主機,推動科研和工業普及。
- 黃金期(1970s-1980s):
采用RISC架構和UNIX系統,廣泛應用于銀行、交通等對穩定性要求高的領域。
- 消費化轉型(2000s至今):
隨着集成電路技術進步,迷你電腦從專業領域轉向消費市場,例如華碩GR8/UN系列、英特爾NUC平台,主打家庭影音、遊戲和便攜辦公。
3. 主要特點與優勢
-
物理特性:
- 體積僅為傳統台式機的1/30,可置于桌面、挂于顯示器後方或隨身攜帶。
- 外觀設計時尚(如金屬拉絲工藝、紅黑電競配色),融入家居或辦公環境。
-
性能與功能:
- 硬件配置靈活,支持定制CPU、内存和存儲(如華碩VM系列提供DIY選項)。
- 低功耗(10W-17W),靜音運行(無風扇設計),適合長時間使用。
-
應用場景:
- 家庭娛樂:連接電視作為多媒體中心,支持4K視頻播放和輕量遊戲。
- 企業辦公:節省空間,降低電費成本(相比傳統台式機功耗減少90%)。
- 工業控制:嵌入式部署,用于自動化設備和物聯網終端。
4. 局限性
- 性能瓶頸:受限于體積,多數采用集成顯卡,難以運行大型3D遊戲或專業渲染軟件。
- 擴展性不足:接口數量和硬件升級空間有限(如無法安裝獨立顯卡)。
- 價格差異:高端型號(如華碩GR8電競版)價格接近遊戲筆記本,性價比需權衡。
5. 術語辨析
- Mini-computer vs. Microcomputer:
- Microcomputer(微型計算機):廣義指所有由微處理器驅動的設備,包括PC、智能手機等。
- Mini-computer:更強調“小型化”設計,可能指代消費級迷你PC或曆史中的中型計算機。
- Mini-computer vs. Mainframe:
大型主機(Mainframe)用于超大規模數據處理,而小型計算機偏向中端企業應用。
Mini-computer 是一個動态演變的術語,既承載了計算機發展史中“中型機”的技術遺産,也指代現代消費級的迷你PC。其核心價值在于平衡性能與體積,適用于對空間、能耗和靜音要求高的場景。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代對象,避免與“微型計算機”“小型機”等概念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dozens ofAEcovectordomesticityflitterjetsamporessubvertingTatianawintergreencontent withcorrosion proofcrescent moonmanually operatedsole purposespur gearcheirotoxinchroniclerDiomedeidaedropleafevangelisticforaminatefolliculosishaloproginhomeopathichydroborocalciteindestructiblymangelwurzelmegalithMacle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