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ɪmə'tɪərɪəlɪzəm/
n. 非物質論;唯心論
They talk immaterialism while we talk materialism.
他們講唯心論,我們講唯物論。
I don't want to comment on immaterialism or materialism but just want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piritual recognition.
我不想讨論唯心論還是唯物論的問題,隻想強調心靈的感知之重要。
n.|spiritualism/mentalism;非物質論;唯心論
immaterialism(非物質論)是一種哲學理論,核心觀點是物質實體并不獨立存在,存在的隻有心靈(精神)及其感知的觀念(ideas)。它徹底否定了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認為所謂的“物體”不過是心靈感知到的屬性的集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主張:存在即被感知 (Esse est percipi)
非物質論最著名的代表是18世紀愛爾蘭哲學家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他提出“存在即被感知”的著名命題。這意味着一個物體(如蘋果)之所以存在,僅僅是因為它被某個心靈(如人的心靈或上帝的心靈)所感知到(看到顔色、聞到氣味、嘗到味道、摸到質地)。如果沒有任何心靈感知它,它就不存在。貝克萊否認了物質實體作為感知基礎的獨立存在,認為我們直接感知到的就是觀念本身,而非物質實體引起的表象。來源:George Berkeley, 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Part I, Section 3.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權威哲學資源)。
對物質實體的否定
非物質論直接挑戰了唯物主義(Materialism)和機械論哲學。它認為,諸如廣延、形狀、運動、硬度等我們通常歸因于物質物體的“第一性質”,和顔色、聲音、味道等“第二性質”一樣,都依賴于心靈的感知而存在,并非獨立于心靈的客觀屬性。因此,假設一個獨立于所有感知而存在的“物質實體”(material substratum)作為這些性質的支撐者或原因,不僅是多餘的,而且是不可理解且自相矛盾的。來源:同上,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Part I, Sections 9-15.
感知的主體:心靈(Spirit/Mind)
在非物質論體系中,唯一真實存在的實體是心靈(貝克萊也稱之為“精神”或“靈魂”)。心靈是能動的、不可分的、不朽的實體,它具有感知觀念(即被動地接受感覺)和産生觀念(如通過想象、記憶)的能力。心靈本身不能被感知為一個觀念(它是感知的主體而非客體),但我們通過其活動(感知和意願)可以知道其存在。來源:Berkeley,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Part I, Sections 2, 27, 135-140.
上帝的角色:永恒感知者與規律維持者
貝克萊的理論面臨一個關鍵問題:當沒有人感知時,物體(如房間裡的家具)是否還存在?他的解決方案是引入上帝作為永恒、無限的心靈。上帝持續地感知着萬物,因此保證了世界的持續存在和秩序。自然規律(如引力定律)也被解釋為上帝在心靈中規律性地引發觀念序列的方式。上帝也是我們感官觀念的最終來源。來源:Berkeley,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Part I, Sections 29-33, 48, 60-66; 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 Dialogue III.
哲學意義與影響
非物質論徹底拒絕了心物二元論,将實在性完全建立在精神層面。它旨在解決懷疑論(如我們如何知道物質世界的真實存在?)和科學解釋的難題(如引力如何作用于不可見的物質粒子?),試圖提供一個更簡單、更符合常識(貝克萊認為)的哲學框架。它對後來的經驗主義哲學、現象主義以及唯心主義哲學流派産生了深遠影響。來源: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George Berkeley(權威哲學資源)。
Immaterialism 是一個哲學概念,指主張“非物質性”或“精神性”為世界本原的理論,與唯物主義(Materialism)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哲學理論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貝克萊的著作《人類知識原理》或當代研究《Immaterialism: Objects and Social Theory》。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