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ɪnˈdɪfrəns/ 美:/'ɪnˈdɪfrəns/
不感興趣
CET4,CET6,TOEFL,GRE,GMAT
n. 漠不關心;冷淡;不重視;中立
He shows indifference to his father's physical condition.
他對自己父親的身體狀況表現得漠不關心。
The indifference of the team in this game disappointed me.
該球隊在這場比賽的平庸表現讓我失望。
I don't want to think about things of indifference.
我不想去考慮那些無關緊要的事。
Their father treated them with indifference.
他們的父親對他們漠不關心
His complete indifference to the project only compounded the problem.
他對這項計劃的漠不關心隻會使問題更加複雜。
Artie treated most women with indifference.
阿蒂對待大多數女性頗為冷淡。
Their father treated them with indifference.
他們的父親對他們漠不關心。
'Who cares?' said Alex, feigning indifference.
“有誰在乎?”亞曆克斯佯作漠不關心地說。
She hid her true feelings behind a shield of cold indifference.
她把自己的真實感情掩藏在一副冷漠的外表後面。
She thought my expression of indifference was ungracious and offensive.
她覺得我冷漠的表情很不禮貌也很唐突。
indifference curve
[經]無差異曲線
n.|nonchalance/dryness;漠不關心;冷淡;不重視;中立
"Indifference"(冷漠)指對事物、事件或他人缺乏興趣、關注或情感波動的心理狀态。這個源自拉丁語"indifferentia"的詞彙,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中古英語時期,其核心含義是"無差别對待"的中間立場。在現代英語中,它既描述情感層面的疏離感,也指決策過程中保持客觀中立的理性态度。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美國心理學會将冷漠定義為"情感反應顯著低于預期強度的狀态",這種情緒可能源于自我保護機制或長期壓力導緻的情緒耗竭。社會學家指出,群體冷漠現象會顯著降低社區互助效率,聯合國2023年《全球社會凝聚力報告》顯示,高度冷漠的社會群體其公民參與度平均下降37%。
在哲學範疇,斯多葛學派推崇的"不動心"(apatheia)與當代冷漠概念存在本質區别——前者是經過理性思考的主動選擇,後者更多是被動的情感缺失狀态。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特别強調,真正的理性中立需要建立在充分認知基礎上的判斷力。實際應用中,醫療倫理委員會常要求成員保持"專業冷漠",以确保醫療決策不受個人情感幹擾。
“independence” 是一個名詞,表示獨立、自主、不依賴 的狀态或性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政治/國家層面
指國家或地區不受外部控制,擁有自主權。例如:
The country fought for independence from colonial rule.(該國為擺脫殖民統治争取獨立。)
個人層面
指個體在思想、經濟或行動上的自主性。例如:
Teenagers often seek independence from their parents.(青少年常追求脫離父母的獨立。)
抽象概念
可表示事物不依賴其他因素而存在或運作。例如:
The experiment prove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se two variables.(實驗證明這兩個變量相互獨立。)
如果需要進一步舉例或了解曆史背景,可以查閱詞典或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