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ˌdəʊdekəˈfɒnɪk/ 美:/'ˌdoʊdekəˈfɑːnɪk/
adj. (音樂)十二音體系的(同 twelve-note)
dodecaphonic(十二音技法)是20世紀音樂創作中的核心術語,指由奧地利作曲家阿諾德·勳伯格(Arnold Schoenberg)于1923年正式提出的十二音序列作曲體系。該技法要求作曲家預先設定包含十二個半音的序列(tone row),在創作中通過原形、逆行、倒影和逆行倒影四種基本形式展開音樂素材,所有音高必須嚴格按照序列順序出現,且每個音級在重複出現前必須完整呈現整個音列。
該理論徹底打破傳統調性體系,通過音列中十二個半音的平等化處理消除主音統治地位。據《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記載,勳伯格最初在《五首鋼琴曲》Op.23中實驗此技法,後經安東·韋伯恩(Anton Webern)發展出點描主義,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則将其與浪漫主義情感結合,形成"第二維也納樂派"的核心特征。20世紀後期,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等作曲家将其延伸為整體序列主義。
美國國會圖書館音樂部保存的勳伯格手稿顯示,十二音體系并非完全禁止音程重複,而是通過"組合性集合"(combinatoriality)實現音列變奏。這種嚴謹的數理結構深刻影響了斯特拉文斯基、科普蘭等作曲家,其學術價值在哈佛大學音樂分析課程中被列為現代音樂理論必修内容。
參考資料:
單詞dodecaphonic 的含義和背景如下:
dodecaphonic 是一個形容詞,中文譯為“十二音體系的”,主要用于描述一種現代音樂創作技法。該體系要求作曲家将12個半音階音符平等使用,打破傳統調性中心的結構。
單詞由希臘語詞根組合而成:
這一術語常見于20世紀現代音樂理論,尤其與序列主義(serialism)相關。它強調無調性音樂中音符的平等排列,革新了傳統作曲邏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