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十四调的意思、八十四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十四调的解释

我国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先见于《隋书·万宝常传》及《音乐志》 开皇 七年乐议中 郑译 的话。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律制的改革。 宋 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十二调, 元 明 诸种宫调,都凭借八十四调的相互关系而明确了它们在十二律宫调体系中的确切音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一个重要的乐律学术语,特指隋唐时期在宫廷燕乐(宴乐)体系下,以“旋宫转调”理论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一套完整的宫调系统。其核心在于将十二律与七声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进行组合,理论上可得到84种不同的调式(12律 × 7声 = 84调)。

详细解释:

  1. 理论基础 - “旋宫转调”:

    • “旋宫”:指宫音(主音)在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上的位置可以移动变化。宫音位置改变,意味着整个音阶的绝对音高(调高)发生了变化。
    • “转调”:指在宫音位置(调高)固定的前提下,音阶的主音(调式中心)可以在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之间转换。主音不同,音阶的结构和色彩(调式)就不同。
    • 将“旋宫”的十二种可能(十二律)与“转调”的七种可能(七声)相乘,理论上就形成了八十四调。它涵盖了所有可能的调高与调式的组合。
  2. 历史背景与应用:

    • 八十四调理论由隋代音乐家万宝常提出,并在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由郑译、苏祗婆(龟兹音乐家)等人结合西域传入的“五旦七调”理论(源于印度/波斯音乐体系)加以系统化和实践。
    • 唐代音乐家祖孝孙、张文收等人在制定宫廷雅乐和燕乐时,对此理论进行了实际应用和发展。它是隋唐宫廷燕乐高度发达的音乐理论基础,代表了当时乐律学的最高成就。
    • 然而,在实际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并非所有84种调式都被广泛使用。唐代常用的调式主要集中在部分宫调上(如著名的“燕乐二十八调”就是八十四调体系下的一个实用子集)。
  3. 文化意义与价值:

    • 八十四调体系是中国古代音乐家对音阶、调式、调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性探索和理论总结的结晶,体现了极高的数理逻辑和音乐智慧。
    • 它是中国古代乐律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宋元词曲音乐、戏曲音乐乃至部分传统器乐(如古琴、琵琶)的宫调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它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原与西域)的重要见证,反映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

权威参考来源:

  1. 《隋书·音乐志》:这是记录隋代乐律制度最权威的史书,其中详细记载了郑译、苏祗婆等人讨论和确立八十四调的过程和理论依据。这是研究八十四调起源的核心史料。
  2.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了唐代祖孝孙、张文收等人依据八十四调理论制定雅乐和燕乐的情况,是了解该理论在唐代实践的重要文献。
  3. 《梦溪笔谈·乐律》(北宋·沈括):沈括作为科学家和音乐理论家,在其著作中对包括八十四调在内的古代乐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论,提供了宝贵的宋代视角和理解。
  4. 《乐书》(北宋·陈旸):这是一部大型音乐类书,系统整理了前代的音乐理论,其中对八十四调体系有专门的论述和梳理。
  5. 《词源》(南宋·张炎):虽然主要讲词乐,但其上卷的《五音相生》、《十二律吕》等篇目,也涉及对八十四调等传统宫调理论的阐释,反映了宋人对前代理论的继承。
  6. 《中国音乐词典》(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作为权威的工具书,其对“八十四调”词条的解释严谨、准确,并引用了相关史料。
  7.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这部音乐史经典著作对八十四调的理论形成、历史背景、实践应用及其在音乐史中的地位有详尽而权威的分析。

八十四调是隋唐时期基于“旋宫转调”理论建立的一套完备的宫调系统(12律 × 7声 = 84调),是当时宫廷燕乐的理论基石,代表了古代乐律学的高峰。它虽非全部用于实践(如唐代常用“燕乐二十八调”),但其理论构建体现了古代音乐家的卓越智慧,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成果,并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核心记载见于《隋书》、《新唐书》等正史乐志及沈括、陈旸等人的音乐论著。

网络扩展解释

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是宫调体系的组合理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构成
    八十四调由十二律与七声调式组合而成。十二律即黄钟、大吕等十二个音高标准,每律均可作为“宫音”建立音阶(称为“一均”),每均中又包含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种调式,因此理论上共有12律×7调式=84种调式组合。

  2. 历史起源
    该理论由隋代音乐家万宝常在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的“五旦七调”基础上发展而来。苏祗婆的“五旦”对应五均(宫音位置),结合七调式得35调;万宝常将其扩展至十二律,形成完整的八十四调体系。

  3. 理论意义

    • 首次系统整合了旋宫转调(调高变化)与调式变化,为宋元“二十八调”、明清“九宫”等宫调体系奠定了基础。
    • 推动了律制改革,明确了不同宫调在十二律体系中的音位关系。
  4. 学术争议
    部分研究指出,八十四调并非单纯指84种调式,而是强调调高与调性的动态组合。例如,实际应用中可能因乐器音域限制或音乐实践需求,仅选用部分调式。

  5. 文化影响
    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对音律数理化的追求,成为唐宋乐律学的核心内容,并影响了戏曲(如昆曲)、宫廷雅乐的发展。

八十四调是古代音乐理论中通过十二律与七声调式组合形成的理想化宫调体系,兼具数学严谨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但实际应用受历史条件限制。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叠布背本悲慨表层鼻环波滥茶余饭饱诚恐赤绦出车殄寇楚贡锉末钉筋冻轮妒火中烧鄂端迩狭反形飞五干营怪惑国故好嗜核电站黑胧胧欢叫见义当为骄卤假情假意甲醛酒红鲙虫裤子脸颊连网螺蚄卢森堡緑滋慢性闷热腼赧邈行昵款配率披颜破壁悄默山霤山杨噬指弃薪酸败穗头桃实铁杵磨成针涕泗交颐屠侩玩忽尾闾午贯晓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