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关金券的意思、关金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关金券的解释

6*6*党中央银行于1931年5月发行的缴纳关税用的证券。全称为“海关金单位兑换券”。1942年4月,以一关金券折合法币二十元的比率投入流通,作为纸币的一种,与法币并行流通。亦简称“关金”。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关金券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关金券(Guānjīn Quàn)是中华民国时期由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特殊货币凭证,最初作为海关征税的计算单位,后演变为流通货币。其核心含义与历史作用如下:

一、基本定义

关金券全称“海关金单位兑换券”,1929年国民政府为统一关税征收标准而创设。1 个“海关金单位”相当于纯金60.1866 毫克,初期仅用于关税结算,并非流通货币。其价值与美元挂钩(1 关金 = 0.40 美元),旨在解决关税因银价波动导致的财政收入不稳问题。

来源:《中华民国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二、功能演变

  1. 关税凭证阶段(1931年前)

    关金券作为海关计值工具,进口商需按货值折算关金单位缴税,避免白银贬值造成的税收损失。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历代货币》档案资料

  2. 流通货币阶段(1942-1948年)

    因抗战时期法币严重贬值,1942 年 4 月国民政府将关金券投入市场流通,规定1 关金券 = 20 元法币,与法币并行使用。后期滥发导致恶性通胀,1948 年 8 月随金圆券改革废止。

    来源:《中国近代货币史》(叶世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三、历史影响

关金券反映了民国末期货币制度的混乱:其发行初衷虽为稳定财政,但战时超发(1942 年发行 9 亿元 → 1948 年达3,400 万亿元)加速了金融崩溃,成为国民政府经济治理失败的标志性案例之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


注:由于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网页链接,以上内容综合权威金融史著作及央行档案文献。如需原始文献,建议查阅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历史资料库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经济卷。

网络扩展解释

关金券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种特殊货币凭证,全称“海关金单位兑换券”,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关金券是1930年由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海关税收专用凭证,最初用于替代传统海关两作为关税计算单位,每1关金单位含金量为0.601866克纯金,相当于0.4美元、19.7265便士或0.8025日元。

二、历史演变

  1. 发行背景:1929年金价波动导致关税收入不稳定,1930年国民政府推行海关金单位制度,1931年5月正式发行纸质关金券作为纳税凭证。
  2. 流通阶段:1942年4月起,关金券以1:20的比率与法币并行流通,成为实际货币。
  3. 废止时间:1948年8月金圆券发行后,关金券退出流通。

三、设计与功能

四、历史意义

关金券反映了民国时期货币体系动荡和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变迁,现存实物成为研究民国经济史的重要物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版别或收藏价值,可参考博物馆档案或专业钱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步焙茶卑国标劲不见棺材不下泪晡夕常俗程朱舛错触露淳致除堂毳膻啐啄同时钓璜溪动脉弓二松放屁辣骚放围非偶拊掌格人光毫海沸山裂何处谎皮匠烜然湖田杰丈夫禁检金禄就逮栗栗旅望马夹门僧谬工辟强钱席乾胏情知穷囚秋溜祇苑权重股雀麦日用品沙丁鱼盛况空前死不回头宋文酸急笇量岁时伏腊遂贤梭肚铤钥威望文礼析毫剖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