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疟疾的一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丙子九月,余患暑疟。”
暑疟是中医术语,指因暑邪内郁、复感秋凉之气而引发的疟疾,具有以下特点:
病因与病机
夏季暑热邪气侵入体内,未及时消散,秋季再受凉气刺激,导致邪气郁结而发病。其病理与湿热相关,故又称“湿热疟”。
典型症状
表现为恶寒高热交替、无汗、口渴喜饮、脉象弦数或洪数;或出现“着衣则烦、去衣则冷”的矛盾体感,大汗后体温下降。
古籍记载与治疗
与其他疟疾的区分
暑疟属于“湿疟”范畴,但更强调暑热与秋凉交互致病的特点,需结合季节和脉象鉴别。
以上信息综合自中医典籍及权威医学资料,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方剂或诊断方法,可参考《症因脉治》等文献。
《暑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夏季出现的疟疾。它的拆分部首分别为“日”和“疒”,结构属于形合字。其中,“日”为指示部首,表示与太阳和日光相关的事物;“疒”为疾病部首,用于描述与病、疾病相关的事物。
《暑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疟疾在夏季易于爆发,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这种疟疾被称为“暑疟”。人们相信太阳和高温是导致暑疟的因素之一,因此将这一类型的疟疾称为“暑疟”。
在繁体字中,暑疟的写法为「暑瘧」,只是「疟」字前面的「疒」部改为「瘧」部。由于繁体字的使用范围很广,所以在一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暑瘧」这个词。
古时候,暑疟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符合当前的拆分部首结构。字形可能有所变化,但整体意思仍然是夏季出现的疟疾。古代人们写字的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对于暑疟这个词来说,其意义和构造相对稳定。
以下是一些关于暑疟的例句:
1. 夏天的时候要注意预防暑疟的发生。
2. 这个地区常年气候炎热潮湿,暑疟的发病率较高。
3. 暑疟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需要做好防蚊措施。
与暑疟相关的组词包括:暑疟疫、防暑疟、暑疟感染等。
与暑疟近义的词语有:暑毒、暑病。
与暑疟反义的词语有:寒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