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笳的意思、鼓笳的详细解释
鼓笳的解释
鼓和笳。两种乐器,为出行时的仪仗。 元 虞集 《城东观杏花》诗:“絶胜 羊傅 襄阳 道,归骑西风拥鼓笳。”
词语分解
- 鼓的解释 鼓 ǔ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鼓角(僶 )。大鼓。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高
- 笳的解释 笳 ā 〔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鼓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指代古代军旅中用于指挥、通讯或鼓舞士气的两种重要乐器——“鼓”与“笳”的合称。其核心含义与军事活动、边塞场景密切相关,常出现在描写战争、戍边或仪仗的文学作品中。以下从释义、源流与应用三方面详述:
一、字义解析
-
鼓(gǔ)
- 本义:打击乐器,以皮革蒙覆中空腔体,击打发声。《说文解字》释:“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 其形制多样,如战鼓、鼙鼓等,在军事中用于号令进退、振奋军心。
- 引申义:象征号令、激励或节奏,如“鼓舞”“鼓噪”。
-
笳(jiā)
- 本义:古代簧管乐器,又称“胡笳”,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以芦苇或竹管制簧片,音色苍凉悲壮。《乐府诗集》引《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可见其与边塞关联。
- 文化意象:常寄托戍卒思乡之情,如“笳声哀怨”“悲笳”。
合成词“鼓笳”:
指军中鼓与笳的组合使用,代表军事号令系统或战场氛围,凸显肃杀、壮烈或苍凉之感。
二、历史源流与文献例证
-
早期记载
- 《周礼·夏官》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可见鼓在先秦已是重要军乐器;笳则多见于汉魏文献,如《后汉书》载班超“鸣笳伐鼓”,展现汉军威仪。
- 例证: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诗中“鼓笳”暗喻戍边壮志(参考《全唐诗》卷283)。
-
文学意象定型
唐代边塞诗将“鼓笳”固化为典型意象,如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以鼓笳之声渲染行军气势(参考《高常侍集》)。
三、文化象征与现代延伸
-
军事象征
“鼓笳”浓缩古代战争文化,如《武经总要》载宋代军中“昼举旗鼓,夜鸣笳笛”,体现其指挥功能(参考宋代官修兵书《武经总要·制度篇》)。
-
情感载体
在诗词中,“鼓笳”常寄托悲壮情怀,如陆游《关山月》:“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笳笛之声成为征人血泪的隐喻(参考《剑南诗稿》卷八)。
-
现代应用
今多用于历史题材创作,如描述古战场“鼓笳齐鸣”,或引申为集体行动的号令(例:郭沫若《满江红·赞南京路上好八连》:“鼓笳声里,红旗飘展”)。
四、权威参考文献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释“鼓”“笳”字形字源。
-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收录胡笳相关乐府诗。
- 《全唐诗》(清·彭定求编)载唐代边塞诗用例。
- 《武经总要》(宋·曾公亮、丁度)载宋代军乐器制度。
(注:因古籍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书名及作者,可于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核查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鼓笳”是古代中国鼓吹乐中两种重要乐器的合称,具体含义及历史背景如下:
-
基本定义
- 鼓:打击乐器,用于控制节奏,在军乐、仪仗中具有指挥作用。隋唐时期常见类型包括□鼓、节鼓等。
- 笳(亦称“胡笳”):吹奏乐器,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用,汉代传入中原,音色苍凉,多用于军乐和仪仗。
-
组合形式与用途
- 鼓与笳常组合使用,属于鼓吹乐的核心配置。例如:
- 隋代“铙鼓部”使用鼓、箫、笳,专用于郊庙祭祀。
- 唐代“大横吹部”包含鼓(节鼓)、笳、筚篥等,用于卤簿(仪仗)和行军。
-
历史演变
- 汉代:笳与鼓已用于骑吹、横吹等军乐形式。
- 隋唐:进一步规范化,如唐代“铙吹部”在凯乐仪式中,以鼓笳为核心,配合筚篥、铙等乐器,形成骑吹队列,演奏《破阵乐》等曲目。
-
文化意义
- 鼓象征威严与号令,笳传递悲壮或凯旋情绪,二者结合既用于礼仪场合(如祭祀、朝会),也服务于军事活动(如行军、凯旋),体现了音乐与礼制、军事的深度融合。
总结来看,“鼓笳”并非独立术语,而是两类乐器的并称,其组合形式及用途随朝代更替略有变化,但始终是古代礼乐制度与军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别人正在浏览...
榜师半生不熟边锋宾帱才数襜蔽乘障船脚刺蜚藂细达乐攧扑不破迭嬗斗水活鳞儿无常父发掘法律燔燃飞繮鬼刻神劖姑容寒凛寒煖画水昏天暗地践蹅剪绺较雠接盘击叩久而久之镌噍绝域开缄宽纾奎宿落草莽莽荡荡马驿盘阪泮奂屏匿辟置七哀潜深伏隩拳果鋭敏散席石菖蒲饰吏送究望而生畏武贲骛新五言金城笑悠悠侠侍喜不自胜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