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携带熟食干粮,以备出征或远行。语出《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 朱熹 集传:“餱,食。粮,糗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至于 公刘 遭 狄 人之乱,去 邰 之 豳 ,身服厥劳。故其《诗》曰:‘乃裹餱粮,于橐于囊。’‘陟则在巘,復降在原,以处其民。’以至于 太王 为 戎 翟 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清 王昶 《郭舟山庙碑》:“裹餱粮兮争先后,妖星吐芒兮昼纬於天。”亦省作“ 裹餱 ”、“ 裹粮 ”。 晋 刘琨 《答卢谌》诗:“裹粮携弱,匍匐星奔。” 宋 崔伯易 《感山赋》:“南方诸山,非復昔时,材不爱而木不蕃,畋不时而兽不滋,迨有千里不毛,裹餱莫支,是天地阴阳昼夜长养,犹不能以充其欲。” 元 虞集 《橐驼图赞》:“裹餱启行,致祚八百,史臣作雅,稽古允若。”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粮远学焉。”
“裹餱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词本义和经典文献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一、字词释义
二、整体含义 “裹餱粮”字面意为包裹干粮,引申指为出行或征战准备食物补给。其核心意象是古人用布包裹炒米、干饼等耐储存食物,以备长途跋涉之需,体现古代交通不便时对远行的物质准备。
三、经典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
“廼裹餱粮,于橐于囊。”
(意为:于是包裹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
此句记载周人先祖公刘率民迁徙时筹备粮草的情景,成为后世形容远行准备的典故。汉代郑玄笺注:“粮食是裹盛之”,进一步明确其动作与目的。唐代孔颖达疏补充:“粮谓糒糗之属,可裹而赍者”,说明干粮需便于包裹携带的特性。
四、文化意蕴 词汇凝结了古代农耕文明中迁徙、征戍的集体记忆,如清代王夫之《诗经稗疏》所言:“裹餱者,行者之储”。其语义不仅限于物质准备,更衍生出“未雨绸缪”的象征意义,如宋代朱熹《诗集传》引此句强调“有预则无患”的治理智慧。
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说文解字》《尔雅》《周礼》等古代字书及经学注疏,核心例证引自《诗经》郑玄笺、孔颖达疏、朱熹《诗集传》等经典文献。因古籍原文无现代网页链接可引,释义依据中华书局点校本通行版本。
“裹餱粮”(也写作“裹糇粮”)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携带食物以备远行或出征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组合含义为“包裹干粮,携带出行”,强调为长途跋涉或军事行动提前准备食物补给。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古代语境
多指军事出征或迁徙远行时的物资准备,如晋代干宝《晋纪总论》引用此典,强调公刘在动荡时期保障民生的举措。
现代引申
部分资料提到其可比喻“提前储备必需品”(如食物、水等),但该用法较罕见,更多保留在文学或历史讨论中。
“裹餱粮”反映了古代交通不便时人们对生存物资的重视,也侧面体现中华文化中“未雨绸缪”的智慧。与之相关的成语还有“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待战)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诗经》原文或朱熹集注,或通过沪江词典等渠道查询近义词。
哀感百围绊绊磕磕本座鼻炎不着边际柴刀怅然自失长悌摧拨淡水鱼胆壮心雄等礼相亢的正调白斗鸡台抖觫饵敌风噤凤去秦楼俯拾即是纲商耕叟河市乐人黄钟毁弃讳穷讲和将要嗟赞筋急骙瞿窥远镜廉声理雪黎园龙门阵马哈母语匿尧悛改权纲去离忍死如堕烟海散木不材塞音上炎深情底理深谿石英钟伺瑕抵隙蒜薹太狂生天电天下为家髫龀铁算子线板儿香球膝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