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桐帽的意思、桐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桐帽的解释

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幞头,相传始于 北周 ,用软帛垂脚,至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 唐 以后沿用之。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 宋 陆游 《游前山》诗:“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尘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桐帽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桐木为材质制成的帽子,多与文人隐逸形象相关。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历史文献角度进行说明:


一、词典释义与材质特征

  1. 基本定义

    “桐帽”指以桐木(如泡桐、油桐)为原料制作的帽子,因桐木质轻、防潮且易塑形,古代常用于制作轻便头饰。虽未被《汉语大词典》《辞海》等现代词典单独收录,但可从“桐”字条目(如“桐木”的轻韧特性)及“巾帽”类词条中推知其材质属性。

  2. 形制推测

    参照宋代服饰研究,桐帽可能属“席帽”变体,形似斗笠,帽檐宽大以遮阳避雨,符合文人山居实用需求。故宫博物院藏宋人《会昌九老图》中可见类似形制(参考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名画记」栏目)。


二、文化意象与文献出处

  1. 隐逸象征

    桐帽在诗词中常与“荷衣”“筇杖”并提,代指隐士装束。如陆游《游前山》诗:“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山雪堆僧衲,溪流动蛰雷。老余犹短褐,病起更桐帽。”此处“桐帽”凸显诗人病后归隐山野的形象。

  2. 文人风骨符号

    苏轼《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云:“醉中对客眠何害,须信陶潜未若贤。”后人注疏提及东坡晚年“桐帽棕鞋”装扮,以桐木素帽呼应陶渊明“葛巾漉酒”的脱俗气质(参考《苏轼诗集》笺注)。


三、历史考证与关联名物

  1. 与“竹冠”的阶级差异

    据《宋史·舆服志》,桐帽、竹冠均属未仕文人常服,但桐帽因材质更易雕琢纹饰,渐成乡绅雅士标识,区别于平民竹编帽(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

  2. 工艺失传考据

    明代《天工开物·乃服》载:“帽属遍及竹、藤、棕、草,独桐木罕用。”推测因桐木易蛀且制帽工序繁复,明清后逐渐被斗笠、毡帽取代(参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天工开物译注》)。


参考文献来源

  1. 古籍文献

    • 陆游《剑南诗稿》卷四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 《苏轼诗集》卷三十三(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
    • 《宋史·舆服志五》(中华书局点校本)
    •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2. 权威机构资源

    • 故宫博物院官网「名画记」栏目:www.dpm.org.cn(检索词:宋代服饰)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数据库:www.ihns.cas.cn(《天工开物》研究专题)

网络扩展解释

“桐帽”是古代一种以桐木为骨架制成的头饰,属于幞头的一种演变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桐帽是以桐木为骨子制作的幞头(古代男子头巾)。幞头最初在北周时期用软帛制成,垂有双带(称“垂脚”),至隋代开始加入桐木骨架,使顶部高耸定型,唐代后沿用此制。

  2. 结构与演变

    • 早期幞头为软质布料,隋代引入桐木骨架后,形成硬质冠帽,更显挺拔。
    • 宋代文人诗中提到的桐帽,多与隐逸生活相关,如黄庭坚“桐帽棕鞵称老夫”、陆游“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尘埃”,体现其作为山人或隐士的象征。
  3. 文化意义
    桐帽因材质轻便、造型简朴,常被文人雅士用于表达淡泊名利的志趣,成为宋代诗词中隐逸意象的载体。

  4. 历史地位
    作为幞头发展的重要阶段,桐木骨架的应用标志着古代头饰从软质向硬质结构的转变,对后世冠帽形制影响深远。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游前山》等宋代诗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尺杵便假饶逼臣桲罗惭急成昆铁路成天价尘坱臭老九垂饰砀突导数放光飜翥格范公扈勾股定理光驾龟熸孤征咍台合簪宏赡后汉书呴煦黄金界桦烟浑水摸鱼户枢不蝼茧栗脚印羁逆輆沭亢悔林草林柯留中不发緑衣使者毛利率寐语木札女子无才便是德烹采轻浪清微清贞亲好栖丘饮谷热窝儿容假儒宗三街两市上清舍短録长矢口否认素灵螳臂挑抉吞并向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