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干戈的意思、干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干戈的解释

[weapons of war;war] 干与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战争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化干戈为玉帛。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详细解释

(1).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诗·周颂·时迈》:“戴戢干戈,载櫜弓矢。” 汉 桓宽 《盐铁论·世务》:“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说唐》第一回:“金鼓喧天,干戈耀日。”

(2).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干戈兴则武夫奋,《韶》《夏》作则文儒起。” 宋 王安石 《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清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今海内鼎沸,干戈云扰。”

(3).指兵士,武力。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孙武 曰:‘吾以 吴 干戈西破 楚 ,逐 昭王 而屠 荆平王 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 邓友梅 《别了,濑户内海》:“后来又一想,不象,两个孩子男女私情的事,警察署不用动这么大干戈的。”

(4).古代武舞。《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於东序。” 孙希旦 集解:“干戈,武舞。”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然习其射御於礼,习其干戈於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干戈”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干”为象形字,本义指古代抵御刀剑的盾牌,《说文解字》释为“盾也”;“戈”则是青铜时代的钩杀兵器,形制为横刃长柄,《周礼·考工记》载“戈广二寸”。二者组合后,“干戈”原指防御与进攻的武器组合,后引申代指军事冲突,如《礼记·檀弓》云“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二、权威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包含两重含义:①古代兵器,干指盾牌,戈指横刃戟;②比喻战争或武装冲突,如“化干戈为玉帛”。《汉语大词典》特别强调其“兵事”象征义,引《史记·儒林列传》“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佐证干戈代指战乱的历史语境。

三、文化语境延伸 在儒家经典中,“干戈”常与“玉帛”对举,形成“战”与“和”的哲学辩证,如《论语·季氏》载“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该词组还衍生出“大动干戈”“倒置干戈”等成语,体现中华民族“止戈为武”的战争观。

网络扩展解释

“干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古代兵器
    “干”指盾牌(防御武器),“戈”指类似长矛的进攻武器,二者合称泛指古代兵器。例如《诗经》中“载戢干戈,载櫜弓矢”即指收纳兵器,停止战争。

  2. 战争象征
    “干戈”常代指战争或武力冲突。如《史记》提到“干戈平定四海”,王安石诗句“干戈四海愁”,均以“干戈”隐喻战乱。


二、引申含义

  1. 武力与兵士
    汉代《吴越春秋》中“吴干戈西破楚”的“干戈”指军队或武力。
  2. 和平转化
    成语“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从战争转向和平或友好(如大禹治世典故)。

三、其他用法


四、总结

“干戈”从具体兵器发展为战争象征,兼具历史、文化、文学多重意义。其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的延伸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百夫良摆头摽题鄙称惨伤除放凑凑打碑殚洽单文孤证调印提溜烦抱繁兴飞旋分墬丰颐伏低感宕干雷关榷海怀霞想韩陵山河龙槐蛾怀民画梁雕栋护视架牟解制今世爵秩敂弦腊酎料料窕窕立本陵坟丽瞩漏夺名鞿利鞚秘要谋谮墨丈寻常女堞醅面疲俗清名穹岭穷岁驱除缺少融炼商展时时说作松墨娑娑素妆推寅托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