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试的意思、改试的详细解释
改试的解释
指改变选拔官吏的考核办法。 汉 张衡 《论举孝廉疏》:“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餘力,乃艸文法耳。今詔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科……自改试以来,累有妖星震裂之菑,是天意不安於此法故也。”
词语分解
- 改的解释 改 ǎ 变更,更换:改变。更(卬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张。朝令夕改。改编。改写。纂改。 姓。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编号:
- 试的解释 试 (試) ì 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试车。试图。试航。试问。尝试。试金石。 考,测验:试场。试卷。试题。笔试。考试。口试。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改试是汉语复合词,由“改”(变更、调整)和“试”(考试、测验)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变更考试的内容、形式或规则。该词具有特定历史背景,主要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相关。
-
基本释义:
- 变更考试科目或方式:指在科举考试中,官方对考试项目、题目类型或评判标准进行的调整。例如,从侧重诗赋改为侧重经义策论。
- 特指宋代科举改革:常指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熙宁年间)的一项重要举措,即废除科举中的诗赋、帖经、墨义等科目,改以经义(阐释儒家经典义理)和策论(论述时政策略)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和取士标准。
-
历史背景与用例:
- 宋代“改试”是科举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王安石认为原有考试内容(如诗赋)空泛无用,不能选拔通晓经术、明达时务的治国人才,故推行“改试经义策论”。这一改革旨在将科举取士与国家实际治理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 文献例证:如《宋史·选举志》等史籍中记载了关于“改试”的讨论和实施情况。例如,“罢诗赋、帖经、墨义,各专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描述改试后的考试内容)。
-
引证与参考来源:
- 释义及历史背景主要依据权威汉语辞书及史学著作: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改试”词条的解释侧重于科举考试科目的变更。
- 《辞源》(商务印书馆):详细说明了“改试”在宋代科举改革中的具体所指。
-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研究专著):系统阐述了宋代“改试”的背景、内容、实施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 《宋史·选举志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原始史料,记载了熙宁年间“改试”的具体规定。
网络扩展解释
“改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的含义
指改变选拔官吏的考核办法,属于历史行政术语。例如汉代张衡在《论举孝廉疏》中提到:“自改试以来,累有妖星震裂之菑”,批评当时考核标准从重孝行转向重文法的弊端。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强调对官员选拔机制的改革。
二、现代语境中的扩展含义
- 考试规则的临时调整:指在考试前或考试过程中突然改变试卷内容或规则,例如“改试后考生需重新适应题型”。
- 教育改革试验:如例句中提到的“推行自主招生、教授治校的教改试验”,属于政策或制度的创新尝试。
补充说明
- 词源:由“改”(改变)和“试”(考核/测试)组合而成,核心含义围绕“调整考核方式”。
- 使用场景: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古代制度变革或现代考试/教育调整。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历史案例或现代应用,可参考《论举孝廉疏》原文或当代教改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并足板床保和抱同襃引碧箫不宰怅触黐黏吃巧垂涎三尺出师表葱昽大摹导言逗硬范域俸粢赋纳改换门庭葛洪光有国子学酣歌鸿条闳言高论画家黄狐灰头土面将宿箕棬就试理兵领章落潮梦云秘卷钱镘秦苑琼峯劝防取亲燃石绕梁之音三梆善善恶恶沙水宿慧素蛇台司韬晦待时踏球戏特骨透明胶乌漉秃鲜冠小男妇女笑涡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