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三公等宰辅大臣。《文选·羊祜<让开府表>》:“臣昨出,伏闻恩詔,拔臣使同台司。” 李善 注:“台司,三公也。” 唐 李白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寄深且戎幕,望重必台司。”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平章生日丁卯》词:“雅怀厌倦台司。新天子殷勤留帝师。” 清 吴伟业 《又咏古》:“浹旬至台司,三日遍华省。”
指御史台职司。《宋史·李宗谔传》:“尝牒御史臺不平空,中丞 吕文仲 移文詰之,往復再三, 宗諤 执言两省故事与臺司不相统摄者凡八。事闻,卒如 宗諤 议。”
"台司"是古汉语中的专有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台"指三台星(古代星象学中象征人间三公的星宿),"司"意为执掌。"台司"合称代指太尉、司徒、司空等位列三公的高官,相当于宰相级别的朝廷重臣。
例证:
《后汉书·刘恺传》:"频历二司,举动得礼。以疾致仕,安车驷马,罢归,养根固本,位登台司。"
《晋书·刘琨传》:"琨忠于晋室,素有重望,位登台司,据方州之任。"
"台"特指汉代设立的"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司"指官署。"台司"引申为中央重要行政或监察机构,如唐代的"御史台"与"尚书省"并称"台司"。
例证:
《新唐书·百官志》:"御史台掌纠举百僚,与尚书省、门下省并称台司。"
白居易《论左降独孤朗等状》:"台司举奏,职在触邪。"
该词多出现于史书、奏议、碑志等正式文体,如"位登台司"表晋升高位,"台司弹劾"指监察机构履职。
汉代侧重官职(三公),唐代后更侧重机构(御史台),宋元时期逐渐少用。
权威参考资料:
“台司”是古代官场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读音为tái sī(繁体写作“臺司”或“檯司”),原指辅佐君王的三公等宰辅大臣。古代以三台星象征三公之位,故用“台司”代指这类掌握军政大权的重臣。
指代三公等高官
源自官员上任时的谦称,如《文选·羊祜〈让开府表〉》记载“拔臣使同台司”,李善注“台司,三公也”。唐代李白诗句“望重必台司”、宋代刘克庄词作“雅怀厌倦台司”均体现此用法。
指御史台职司
宋代《宋史·李宗谔传》提到“两省故事与台司不相统摄”,此处“台司”特指御史台的职权范围,涉及监察、弹劾等职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后汉书》《王文宪集序》等古籍。
侒侒摆站崩藉不脩蚕母长汀车帮赪茎迟旦齿芬吃教触斗蛮争刺綉寸尺大宠大团圆大小杜颠当端方鹅毛二愣子藩援丰顔购赏观台閈闳灰炮惑世诬民奬许见重窖穴金经踦重空寥良匠离队立户鹿耳门论质马匹袍带丑凭按品物迁升起会轻挑人多阙少赦放社会环境生卒饰妆帅尔输氧桃花潭水土瓷徒生温足咸秩小累小黠大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