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饭颗山的意思、饭颗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饭颗山的解释

相传是 唐 代 长安 附近的一座山。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白 ( 李白 )才逸气高,与 陈拾遗 齐名……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於声调俳优哉!’故戯 杜 曰:‘ 饭颗山 头逢 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后遂用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 宋 黄庭坚 《次韵吉老十小诗》之十:“学似 斲轮扁 ,诗如 饭颗山 ,室中餘一剑,无气斗牛间。”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十五:“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顦悴 饭山 前。” 清 唐孙华 《夏月盛暑贫甚戏作》诗之二:“梧风入座散炎暉,热客长辞闔两扉。 饭颗 形容原自瘦,膏粱性质但能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饭颗山是汉语文学典故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意涵的意象,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赠李白》一诗。其字面意义指代山名,深层则蕴含对友人李白的关切及对诗歌创作态度的隐喻。

  1. 词源与出处

    “饭颗山”出自杜甫《赠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诗中,杜甫以虚构的“饭颗山”场景,描绘李白在正午烈日下头戴斗笠、辛勤作诗的形象,暗含对其生活清贫却专注诗艺的感慨。该词后被引申为文人清苦创作的象征。

  2. 文学意涵

    宋代学者黄彻在《䂬溪诗话》中评注:“‘饭颗山’之嘲,实乃子美(杜甫)规劝太白(李白)勿拘泥雕琢,当重诗情天然。” 后世多将“饭颗山”与文人间的戏谑、切磋传统关联,体现唐诗中“以俗喻雅”的创作手法。

  3. 文化影响

    清代《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将“饭颗山”归为“草木类”词条,佐证其在古代文化中的符号化传播。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强调,这一意象反映了盛唐诗人“既竞争又共情”的独特关系,成为文人友谊的经典注脚。

网络扩展解释

“饭颗山”是一个源自唐代的文学典故,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一、基本词义

“饭颗山”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名,并无实际地理对应,而是李白在诗中虚构的地名。该词最早见于唐·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的李白调侃杜甫的诗句。

二、原典出处

李白曾作打油诗戏谑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此诗通过虚构的“饭颗山”场景,调侃杜甫因过度追求诗歌格律而身形消瘦,暗含对其拘泥形式的善意讽刺。

三、引申含义

后世将其发展为文学典故,包含三层寓意:

  1. 诗风拘谨:指诗人过分遵循格律而缺乏灵动(如宋·黄庭坚“诗如饭颗山”的比喻)
  2. 创作艰辛:形容诗人苦吟推敲的状态(如金·元好问“何曾憔悴饭山前”)
  3. 诗作平庸:暗讽缺乏创造力的刻板写作(清·唐孙华用“饭颗形容”对比“膏粱性质”)

四、语言演变

该词经历了从具体地名→文学意象→固定典故的转变,成为古代诗论中评价创作风格的常用符号。其构词法也衍生出“饭山”等简写形式(见《饭山解释》),但核心语义仍与李白原典紧密关联。


提示:以上解析综合了唐代原始文献及宋、金、清三代文人用例,完整典故演变可参考《本事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豹産北郊逼危鼻元音獊囊长龙赤骨肋雠报丁卯斗意方望烦或璠璵梵云衯衯風詩風信福禄双全改辕刚褊各持己见;各执所见更新黑白不分黄六寰土惠斯通电桥枷鏁解了寄任极眺考鞫嗑睡课写胯下之辱聊且荦嶨路台蛮干茂实名篇蜜筒年岁派出机构匹夫秋序沙背山巅十角世俗叔夏胎鰕淌湘托辞外缘翁仲雯华文明结婚香氛显严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