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絕的意思、暴絕的詳細解釋
暴絕的解釋
(1).殘害滅絕。《書·武成》“暴殄天物” 唐 孔穎達 疏:“天物之言,除人外,普謂天下百物,鳥獸草木,皆暴絶之。”
(2).突然斷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考弊司》:“ 生 暴絶三日而甦。”
詞語分解
- 暴的解釋 暴 à 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漲。暴發。風暴。暴風驟雨(亦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衆運動)。 過分急躁的,容易沖擊的:脾氣暴躁。暴跳如雷。 兇惡殘酷的:兇暴。暴虐。暴君
- 絕的解釋 絕 (絶) é 斷:絕種。絕緣。絕嗣。絕情。絕迹。斷絕。杜絕。滅絕。空前絕後。 盡,窮盡:絕命。絕望。絕境。絕棋。氣絕。 極,極端的:絕妙。絕密。絕壁。絕無僅有。 獨特的,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絕色
網絡擴展解釋
“暴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理解。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
殘害滅絕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殘酷的摧殘,使其滅絕。這一釋義源自《尚書·武成》中“暴殄天物”的注解,唐代孔穎達在疏中寫道:“普謂天下百物,鳥獸草木,皆暴絶之”,強調對自然萬物的破壞。例如古代文獻中常以此詞批評統治者濫用資源。
-
突然斷氣
表示生命驟然終止。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考弊司》中有“生暴絶三日而甦”的用例,描述人突然昏死又複生的場景,體現該詞在醫學不發達時期對突發死亡的描述。
補充說明:
-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
- 需注意“暴”字的多音異義,此處讀作“bào”,與“暴殄”“暴斃”等詞的“暴”同源。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可參考《尚書》注疏及《聊齋志異》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暴絕(bào ju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有着一定的曆史背景和含義。
首先,讓我們來分解這個詞語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首字部首是“暴”,具有日字頭,表示與太陽、光明相關的意義。它的筆畫數為10。而其次的字部首是“絕”,具有纟字頭,表示與線、衣物、紡織品相關的意義。它的筆畫數為11。
“暴絕”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是形容氣候異常惡劣、連續且極端的情況。這個詞語表示了一種極端的狀态,表明事物已經達到了一個無法再進一步被接受或忍受的程度。
在繁體字中,“暴絕”這個詞語的寫法保持不變。它仍然由相同的兩個漢字組成,并且保留了相同的意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研究,古代“暴絕”這個詞語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并沒有相關資料可供參考,因此無法提供具體的例子。
我們現在來看一些例句,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語的用法。比如,“今天天氣暴絕,熱得讓人難以忍受。”這句話表達了氣溫異常高、極度炎熱的情況。又比如,“她的态度暴絕,完全沒有給我任何機會。”這句話描述了某人的态度極端、毫不妥協的情況。
與“暴絕”相關的組詞有很多,比如“暴風雨”(形容風力極大、雨水猛烈)、“絕對”(表示完全沒有任何例外或限制)等。
在近義詞方面,與“暴絕”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極端”、“異常”、“過分”等。而相反的意義則可以使用“平和”、“溫和”、“正常”等詞語來表示。
希望以上簡要回答能夠幫助你了解“暴絕”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