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辅佐。《书·周官》“贰公弘化” 孔 传:“副贰三公,弘大道化。”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元帅皆亲王为之,廷臣副贰而已。”
(2).指辅弼重臣。 唐 黄滔 《祭南海南平王文》:“爰持副贰之雄姿,遂领节旄之重寄。”
(3).亦作“ 副二 ”。指副职,属僚。《后汉书·景丹传》:“ 王莽 时举四科, 丹 以言语为 固德侯 相,有干事称,迁 朔调 连率副贰。” 李贤 注:“副贰,属令也。”《后汉书·荀彧传》:“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旧唐书·孝友传·崔沔》:“侍郎虽是副贰,但署位而已,甚无事也。”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故 陆贄 相 唐 。,陈致理之具,以谓百司之长,至於副贰之官,与夫两省供奉之职,请委宰臣叙拟以闻。”
(4).特指太子,储君。《魏书·世祖纪上》:“詔曰……公卿因兹,稽诸天人之会,请建副贰。”《旧唐书·魏謩传》:“今边戍粗安,海内寧息,臣愚所切者,陛下未立东宫,俾正人傅导,以存副贰之重。”
(5).犹副本。《魏书·李彪传》:“正本藴之麟阁,副贰藏之名山。”
(6).王后的头饰。《释名·释首饰》:“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也。”
副贰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多重含义,主要表示辅助、次要或对应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副职;辅助职位
指正职官员的辅佐者或副手。古代官制中常见此用法,如《周礼》设“大司徒”为主官,“小司徒”即为副贰。
《周礼·地官》:“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佐大司徒。”
副本;次要对应物
指与正本、主体相配的次要部分。例如文件副本或器物配件。
《礼记·曲礼上》:“献田宅者操书致。”郑玄注:“致,谓副贰之书。”
匹配;相称
强调事物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名实相副”。
《后汉书·鲁恭传》:“举奏副贰之选。”李贤注:“副贰,谓匹配也。”
二字组合强化“辅助性对应物”的概念,常见于古代典章制度文献。
《汉语大词典》
“副贰”包含三义:①副职;②副本;③特指太子(储君为君之副)。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2卷,第832页。
《古代汉语词典》
释为“副手;助手”,强调其辅助职能。
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90页。
“副贰”在古代政治制度中具特殊意义,如:
参考文献来源:
(注:古籍原文可查阅“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数据库;词典释义需查阅纸质或授权电子版本。)
“副贰”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辅佐与副职
指辅助主官或担任次要职务的角色,常见于古代官制。例如《后汉书·景丹传》记载的「朔调连率副贰」即地方副职。在宋代赵与时《宾退录》中,「廷臣副贰而已」也强调辅佐性质。
储君或太子
特指皇位继承人,如《书·周官》孔传提到「副贰三公」,暗含辅佐太子的职能。
副本
用于文献领域,指正式文本的备份。《魏书·李彪传》记载「副贰藏之名山」,即副本留存。
王后头饰
古代指王后佩戴的礼器类装饰,属于礼仪制度中的特殊用法。
部分网络解释(如数学中的“副数2”、方言贬义)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建议以古籍和权威辞书为准。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辞海》等工具书。
桉行阿谀谄媚邦族边国别乘擘窠大字不斵掁拨诚慊闯南走北捶提次雎雕修枫叟凤头冠秆子高世共敝海派喊声梜匕渐苞监考艰难玉成搅浑解剥节损极口项斯金泥扃关积重难返科斗文窥避来归良讯练囊聆聆柳拐子犁杖緑褠眠羊眇略木緜派调平陵平行四边形青空琼户燃萁煮豆韶令识时达务石盐木双重性四牙子朝上塘汛替古人担忧歪不楞小相偕偶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