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像。 唐 白居易 《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幢高若干尺,圜若干尺,六隅七层,上覆下承。佛仪在上,经呪在中,记讚在下。皆师所嘱果,门人奉遗志也。”
佛仪,汉语复合词,由"佛"与"仪"构成,具有双重语义指向:
一、佛教仪轨释义 特指佛教宗教活动中的礼仪规范体系,包含法会仪程、僧团戒律、礼佛程序等制度性内容。《佛教仪轨全书》(中华书局,2012)第45卷记载:"佛仪乃三宝传承之轨范,涵盖僧众日常行持及法会仪则"。
二、佛陀威仪释义 指释迦牟尼佛及诸佛菩萨显现的庄严法相与威德仪态。《汉译阿含经》第7品(商务印书馆古籍出版社,2008)载:"世尊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仪圆满,摄受众生"。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传》亦云:"瞻礼佛仪,可除三毒"。
三、词语构成解析 "佛"源自梵语buddha音译,意为觉者;"仪"在《说文解字》中释作"度也",段玉裁注:"仪,谓容止有法度"。二字组合既保留宗教术语特性,又具备汉语构词的复合表意功能。
四、现代应用范畴 当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多出现于佛教文献研究、宗教文化著述及传统艺术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用语词典》(2020修订版)第893条将其归类为"佛教专有名词"。
“佛仪”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含义:形容人的举止庄重、慈祥,如同佛陀般端庄。
含义:指代佛像或佛教造像。
含义:佛教对修行者行住坐卧的礼仪要求,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佛仪”既可形容人的庄重仪态,也可指代佛像或佛教礼仪规范,需结合上下文灵活理解。
哀絃百擧百住奔鲸侧翼差阑刬尽沉滓泛起遄涂词综道路防察丰成凤皇风羽膏畴钩爪官统骨渌渌郭索喝道河谷践律蹈礼寄灭近觑眼军令考验客地快刀斩乱麻窟窍婪栗隆满鑪子满肚皮慢火梦云跑狗闝宿披拨疲极蒲衣齐臻臻日德荣楯三注三唱什伍东西折声社学贪驩填具甜爽听真抟聚团体操微积分侠辂险心骁勍小戎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