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飞天夜叉的意思、飞天夜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飞天夜叉的解释

(1).佛经中谓能在空中飞行的夜叉神。《楞严经》卷八:“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天夜叉,地行罗刹,游於四天,所行无碍。”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后数日,其父母见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则神如痴,久之方语,云见如壁画飞天夜叉者,将入塔中。”

(2).迷信传说中的恶鬼。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鬼怪·食人》:“近日 福建 抽税太监 高寀 ,谬听方士言,食小儿脑千餘,其阳道可復生如故。乃徧买童穉潜杀之。久而事彰闻,民间无肯鬻者,则令人徧往他所,盗至送入。四方失儿者无算,遂至激变掣回。此等俱飞天夜叉化身也。” 清 袁枚 《续新齐谐·飞僵》:“凡僵尸久则能飞,不復藏棺中。遍身毛皆长尺餘,毿毿披垂,出入有光。又久则成飞天夜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飞天夜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并结合文化、宗教渊源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核心含义):

    • 飞天:在汉语中,“飞天”一词源于佛教艺术,特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飞舞于天空的天神(天人、天女),以其优美的姿态、飘逸的衣带为特征,象征着自由翱翔于天界、传递佛法或供养佛陀。其形象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原艺术风格,尤以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最为著名。
    • 夜叉:音译自梵语“Yakṣa”,是印度神话和佛教中的一类鬼神。在佛教中,夜叉属于天龙八部(佛教护法神众)之一,具有善恶两面性。部分夜叉是凶恶、吃人的恶鬼形象,令人畏惧;另一部分则是守护正法、护持佛法的善神,如药师佛的十二神将中就有夜叉大将。夜叉通常被描述为行动迅捷、勇健有力,能在空中飞行。
    • 飞天夜叉:结合两者,“飞天夜叉”特指能够在空中飞行或行动的夜叉。它强调了夜叉这类鬼神所具备的飞行能力这一显著特征。在文学和民间传说中,“飞天夜叉”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具有超自然飞行能力、形象可能凶恶或怪异的精怪或鬼物。
  2. 文化渊源与形象演变:

    • 该词的形成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佛教典籍中描述的夜叉本就具有飞行能力(“捷疾鬼”),当这种形象与中国本土的鬼神观念、道教神仙思想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逸感)结合后,“飞天夜叉”的概念便逐渐清晰。它既保留了夜叉作为鬼神的属性(可能凶悍、威猛),又突出了其翱翔天际的动态特征。
    • 在古典文学作品(如《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飞天夜叉”常作为情节元素出现,可能扮演着作祟的妖怪、被降服的魔怪,或具有特殊能力的存在(如守护宝藏)。
  3. 现代语义与延伸:

    • 在现代汉语中,“飞天夜叉”一词的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出现在涉及古典文学、佛教文化、民俗研究的语境中。其核心含义仍指代“会飞的夜叉”。
    • 有时也被引申或比喻性地用来形容行动极其敏捷、飘忽不定甚至带点诡异感的人或事物,但这种用法比较罕见且带有文学色彩。

引用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飞天夜叉”是一个具有宗教与民俗双重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佛经中的神祇形象

在佛教经典中,飞天夜叉被描述为一种能在空中飞行的护法神,属于夜叉族类。例如:

二、民间传说中的恶鬼形象

随着文化演变,飞天夜叉在民俗信仰中逐渐被妖魔化:

补充说明

两种解释的差异源于宗教与民俗的视角不同:佛经中的夜叉多为护法或中性存在,而民间传说受恐惧心理影响,更强调其危害性。需注意语境差异,避免混淆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阿史德百年之约备固便章秉戎不盈苍山茶茗魑魅魍魉创刊楚舘春去秋来触着胆矾点金乏术跌蹏法化番宿高锐耿耀狗骨头归降谷明寒蓬哗变画虎画皮难画骨皇神悔之无及祸罗护尾江徼疆索江鳐痉挛蠲复课议来复李白卖呆没头没脑命帅宁极疲殚前册轻财七圣刀雀盲瑞英帘杀菌生诀受责树井私窝子肆行无忌随员所之同根词伪戾乡债衔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