胏石的意思、胏石的详细解释
胏石的解释
同“ 肺石 ”。《后汉书·寇荣传》:“臣思入国门,坐於胏石之上,使三槐九棘平臣之罪。”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三:“胏石少不寃之人,棘林多夜哭之鬼。” 清 陈鹏年 《江干》诗:“迢遥胏石呼难彻,寂寞丹心泪已乾。”
词语分解
- 胏的解释 胏 ǐ 剩余的食物。 干肉;亦特指连骨的干肉。 胏 è 古同“肺”。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 石的解释 石 í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石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指石刻:金石。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石。药石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石 à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
专业解析
"胏石"是一个极其生僻的词汇组合,在现代汉语词典及常用古籍中均未见直接收录。其含义需拆解单字并结合古籍用法推测:
-
字源与核心释义
- 胏 (zǐ / fèi): 本义指带骨的干肉或残余食物。《说文解字》释为“食所遗也。从肉,声。《易》曰:‘噬乾胏。’”。在《周易·噬嗑》九四爻辞“噬乾胏”中,指带骨的干肉,象征咀嚼困难之物。
- 石 (shí): 指岩石、石头。《说文解字》:“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胏石”的推测含义
将“胏”与“石”组合,“胏石”可能指:
- 形态类比: 形状或质地类似带骨干肉的石头,形容其粗糙、多棱角、不易处理。
- 引申象征: 如同“噬乾胏”比喻处理艰难之事,“胏石”或可象征极其顽固、难以攻克或消化的障碍,其坚硬程度远超一般的“干肉”(胏),近乎顽石。此用法极罕见,未见古籍直接例证。
-
古籍中的“胏”与相关用法
- 《周易·噬嗑》九四: “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王弼注:“胏,啮也。… 乾胏,坚也。” 孔颖达疏:“‘乾胏’是坚刚之肉也。” 此为本字核心用例。
- 《汉书·叙传上》: “(班固《幽通赋》)‘畔回穴其若兹兮,北叟颇识其倚伏。’” 颜师古注引曹大家曰:“… 胏,骨也。… 言人当如圭玉然,靡有瑕病,终始洁清,胏石虽至难理,犹当得其精实也。” 此处“胏石”连用,颜师古引曹大家(班昭)注,意指“骨和石头”,比喻极其坚硬、难以理清或处理的事物。这是“胏石”最接近的文献出处,但属引文注释中的解释性组合,非独立词汇。
结论:
“胏石”并非规范汉语词汇。其含义可理解为:
- 字面: 形状或质地似带骨干肉的石头。
- 引申(罕见): 源于《汉书》注引,指“骨和石头”,象征极其坚硬、顽固、难以攻克或理清的事物。其核心意象在于强调事物的极度坚硬、顽固或处理难度极大。
主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在线查阅: 哈佛燕京学社《说文解字》综合检索系统 - 允许按部首、拼音等检索“肉”部“胏”字及“石”字)
- 《周易·噬嗑》 (在线查阅: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周易》 - 提供原文及重要注疏)
- 《汉书·叙传上》 (在线查阅: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汉书》 - 提供原文及颜师古注)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胏石”一词,目前可查的权威文献和词典中均未收录该词条,可能为生僻词或存在书写误差。根据搜索结果中形近词的关联信息,推测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一、若为“礜石”(yù shí)
-
基本属性
礜石是一种硫化物类矿物(毒砂),化学成分为砷硫化铁(含砷46%、铁34.3%、硫19.7%),具有金属光泽和蒜臭味,有毒。
-
功能与用途
- 药用:传统中医用于治疗寒湿痹痛、痼冷腹痛等症,但需严格控制剂量(内服0.3-0.9g),过量易中毒。
- 外敷:可蚀恶肉、治恶疮癣疾,需研末调敷。
-
注意事项
因含砷毒性强,内服需谨慎,不可久服。
二、若为“厎石”(dǐ shí)
此为古汉语词汇,通“砥石”,指磨刀石,引申为磨练、砥柱之意。
建议
请确认具体用字是否为“礜石”或“厎石”。若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矿石相关词汇(如榍石、矸石),可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拔济彬比势抗播弃柴潁长跑澄静催妆诗电雹飜然峯峻風筵富而好礼耕钓皓素皇虑滑柔弧悬驾长挟挠江鸡简涩假相国家运竭蹙急管濬距累胝略阵林芬嫠忧挛躄论駮冒妄旄毡面坯儿罙入靡细逆逜平乐馆普耳钳结荞面穷阨曲媚曲邪人间荣势尚好山穷水絶生长期深要身远心近室闾石峡衰妻潭奥卧番鲜飇相对无言湘娥